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09-09 15:25:23 来源: sp20240909

  不弃微末、精准施策,瞄准分类操作痛点,多一分服务、减一些负担,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突出实效,就能找准突破口,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来

  

  “请注意,您投放的垃圾不正确,请正确投放。”陕西西安莲湖区桥梓口社区,“人工智能督导员”不时发出语音提示,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这名社区“新成员”,可通过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垃圾错投、乱投等行为,并及时发出提醒,引导居民提高垃圾分类准确度。

  类似这样的场景,是各地与时俱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缩影。前不久公布的信息显示,当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2.6%。垃圾分类,正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垃圾处理压力。据统计,2022年,全国城市、县城垃圾清运量分别达到2.44亿吨、0.67亿吨。由于实行垃圾分类时间较短,在广大县城与农村地区,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覆盖面和质效均有待提升。如何进一步创新举措,推进相关工作有效下沉,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态度决定行动。推广垃圾分类,首先要引导居民转变认知、提高接受度。“不管垃圾分得多好,最后还是会被混到一起运走”——有调查显示,不少人对“混装混运”的担忧,影响着分类的积极性。对此,既需要加快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集、运输、消纳系统,实现全链条有机衔接,避免“先分后混”;也应丰富载体形式,向群众展示垃圾处理全流程,消除顾虑。比如,广东中山开展全民监督直播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参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了解厨余垃圾从收运到资源化利用的完整过程。在健全垃圾闭环处理上下功夫,在创新普及形式上动脑筋,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

  垃圾分类虽是小事,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推广垃圾分类,要优化流程、强化激励。比如,上海于细节处改善体验,推进小区加装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开发回收小程序,提供灵活、快捷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渠道;推行绿色账户,市民可将分类行为转化为积分兑换礼品。如今,上海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稳定在95%以上。不弃微末、精准施策,瞄准分类操作痛点,多一分服务、减一些负担,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农村地区是重点。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大分散、小聚居”,垃圾堆放散乱、运输处理成本高、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不能“一个模板管到底”。浙江台州针对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的情况,在初期将分类标准简化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方便村民理解;湖北仙桃规划引入环保企业产业化运营,综合运用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提高垃圾本地资源化利用率……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突出实效,就能找准突破口,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着眼未来,多措并举、凝聚众力,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我们定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