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舟竞渡勇争先(文化中国行)

发布时间:2024-12-08 18:39:59 来源: sp20241208

  选手在2024天开津南园京津冀大学生龙舟邀请赛中。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选手在叠滘端午龙船漂移赛中奋力挥桨。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许桂生检查龙舟船舷。   新华社记者 李 尕摄

  端午节临近,多地开展了多姿多彩的赛龙舟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增添了节日氛围。从造船时的匠心独具到比赛时的奋楫争先,龙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人们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美好品格。本版推出端午节特别策划,敬请关注。

  ——编  者

  

  京津冀大学生龙舟赛吸引近300名学生参赛

  以赛为媒  促进交流

  本报记者  李家鼎

  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登舟!”教练一声令下,南开大学龙舟队副队长张子洋与11名队友在舟内坐定,屏气凝神。

  “啪!”发令枪响,3艘龙舟挥桨出发,向着400米外的终点驶去。张子洋挥动船桨,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点,将桨叶有力地一下下侧插入水。舟头,龙首昂扬;舟尾,浪花朵朵。

  近日,2024天开津南园京津冀大学生龙舟邀请赛在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大学生水上运动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美术学院等6所高校的学生龙舟队伍奋楫竞渡,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张子洋已连续3年参加该赛事。“今年,我们参加了200米和400米两个项目,都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张子洋说,相较于取得好成绩,他更享受每一次在水面上与队友并肩作战、奋力拼搏的感觉。

  2020年,张子洋考入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从小热爱运动的他,很快被龙舟运动吸引。“龙舟的造型体现着传统文化之美,与其他水上竞技项目相比,龙舟更注重鼓手、舵手、划手三者之间的配合,体现的是团结协作的能力。”张子洋说,龙舟越划越“上头”,他一坚持就是4年。

  课余,队员们在健身房苦练力量;4月到10月,每逢周末,龙舟队便下水练技术、练配合。自2007年成立以来,南开大学龙舟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100多项荣誉。

  “这几年,京津冀高校间的龙舟比赛非常多,不久后,我们还要去石家庄再赛一场。”张子洋说。丰富的赛事安排,让京津冀三地高校以龙舟为媒,切磋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交流。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我们以赛事为平台,促进三地青年学子加深交流,共同感受传统文化与体育竞技之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产教融合工作负责人魏楠介绍,今年共有三地6所高校、15支队伍的近300名学生参赛,还首次增加了桨板比赛。

  为了提升各支队伍的参赛体验,龙舟赛场地特意选在环境优美的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内的一片水域,主办方还对水域实施了提升改造,修建了浮台等设施。“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努力提高协同办赛水平,为京津冀高校学子打造高质量的体育交流平台。”魏楠说。

  

  湖南汨罗非遗传承人制造龙舟40余年

  打磨技艺  传承匠心

  本报记者  杨  迅

  开方、打磨、拼接……湖南汨罗江河堤下,九子龙屈原龙舟有限公司的造船厂房内,木屑纷飞,造船师傅们挥汗如雨。随着端午临近,一条条形态各异的龙舟日渐成型。

  “从正月初九到现在,都没停过工。”造船厂内,65岁的岳阳非遗民间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许桂生格外忙碌。他个子不高,面庞红润,干起活来是把好手,时而手把手为员工提供造船指导,时而聚精会神雕刻龙头。“今年端午节前,要赶制运往各地的多个龙舟订单,我和师傅们加班加点,闲不下来。”许桂生说,今年已售出50多条木制龙舟。

  位于汨罗江畔的汨罗市因屈原而闻名,也被称为“中国龙舟名城”“龙舟故里”。

  许桂生出生于龙舟世家,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他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木工,20岁制造了人生第一条龙舟,如今已从业40余年。

  参加龙舟赛是汨罗人一年中的大事。不少队员为了训练和参赛,甚至会专门请假。随着龙舟赛事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对龙舟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许桂生也不断改进制造工艺。

  传统龙舟的船底呈倒三角形,阻力相对较大。许桂生尝试将倒三角形的两条侧边,向内拉出弧度,看起来像倒“八”字。改动后,龙舟破水力度更大,速度得以提升,稳定性也更强。为了适应现代龙舟赛的标准化要求,他还将玻璃钢薄膜工艺应用到木质龙舟的舟身和舟底。“这一工艺让龙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减小了阻力,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咧!”说起做龙舟,许桂生止不住话头。

  造船厂房一角,一座龙舟陈列馆内收藏了多种和龙舟相关的物件,墙上的展板展示着龙舟的制造过程。如何进行祭龙头仪式,如何为龙头上红、点睛……许桂生如数家珍。

  陈列馆里,一艘龙头凤尾的龙舟引人注目,这正是汨罗龙舟区别于其他龙舟的特殊制式。凤尾一般由9根长竹片涂上红漆制作而成。龙舟划动之时,凤尾闪亮摇曳,令人赏心悦目。

  从选材、伐木到放样、撑台;从组船、捻缝到上漆、绘鳞,许桂生样样精通。龙舟制造讲究技艺传承。在许桂生的带动下,许多曾经的学徒、工人自立门户,建起龙舟制造厂。许桂生直言:“不怕‘带出徒弟饿死师傅’,希望龙舟文化代代相传。”许桂生的儿子许名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习手艺,同时通过网上营销,将龙舟业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除了自己造龙舟,许桂生还帮助各地策划龙舟赛事,推广龙舟文化。近年来,“南舟北移”成为行业热词,过去更多活跃于湖南、广东等长江以南地区的龙舟赛事,往北走进黑龙江,往西延伸到新疆,划龙舟的时间也从端午前后延续至农历六、七月。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历史悠久的汨罗龙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匠心传承、手艺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东佛山叠滘龙船传承数百年

  龙船漂移  奋楫向前

  本报记者  王云娜

  “咚咚咚……”急弯近在眼前,鼓手孔德志稍稍放缓了击鼓节奏。埋头划桨的队员们感知到鼓点的细微变化,逐渐降低划桨摆臂的频率。

  几秒钟后,控制龙船方向的队员以桨为舵,引导龙船“摇头摆尾”。船尾眼瞅着即将撞岸,忽而方向一转,贴着岸边横扫而过——龙船优雅地完成了水上漂移,轻巧地拐过弯道。进入直道,龙船开始加速冲刺,一桨下去,犹如离弦之箭,冲出四五米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叠北社区东胜东龙船队正在开展夜间训练。惊险刺激的龙船漂移,引来岸上阵阵喝彩。

  “在叠滘,素有‘端午大过年’的说法,扒龙船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小时候,每当听到河涌传来鼓声、呐喊声,两只脚就忍不住跟过去。等到上高中时,我终于挤上龙船,成为一名扒仔。”41岁的孔德志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他从16岁时开始划龙舟,也就是俗称的“扒龙船”,锻造了一身好本领,今年首次被推选为鼓手。

  汾江河从九处流入桂城街道叠北社区、叠南社区,这里河涌纵横交错,溪滘曲折回环,因此得名叠滘水乡。当地人傍水而居,熟悉水性,孕育出独特的叠滘龙船。

  独特在于“险”。叠滘水乡湾多且浅窄,与在宽广水域开展直道竞速不同,叠滘龙船是在一条条百转千回的狭窄水道上开展急弯竞速。水道平均宽度仅6米,船身却有25米长,可见难度之大。

  目前,当地共开辟了S弯、C弯、L弯和直道等4条天然赛道。人们还在赛道的拐角位置打上木桩或垒起石堆,故意收窄河道,增加龙船转弯幅度,提高比赛难度。

  “以最快的速度过最急的弯,龙船水上漂移是必备技巧。”孔德志介绍,扒仔们需要默契配合,根据鼓声变换划桨姿势,控制划桨速度。船头船尾的舵手要把握好出弯的角度、力度。水上漂移惊险刺激,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岸翻船。

  正因为有难度,当地龙船队纷纷请来专业教练,开展技能训练,提升团队水平。

  “扒龙船体力消耗大,比拼的是耐力。春节刚过,我就开始了体能训练。”东胜东龙船队队员陈盛濠今年24岁,大学毕业后回乡就业,成为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家在叠北社区的他,从小就在岸边看扒龙船,对这项运动更是情有独钟。今年,他毛遂自荐,加入东胜东龙船队。

  这几年,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后生仔”加入队伍,传承龙船文化。临近端午,每晚8点半到11点,队伍都会开展针对性训练,朝着前三名发起冲击。虽然从学校赶到赛区有30多公里路程,但陈盛濠从不缺席。

  叠滘龙船已传承数百年,是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叠滘龙船,靠的就是不怕困难、无惧艰险、团结奋斗的劲头。无论河道多么狭窄曲折,也要敢于拔头筹、争上游。”孔德志认为,扒龙船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持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据悉,叠滘龙船正式比赛在端午节假期举行,当地18支龙船队采用“4天4赛”制,每天比拼一个赛道,让市民游客尽情感受龙船漂移的速度与激情。赛前,还将举办祭龙、游龙等仪式。

  5月18日,盐步老龙起龙仪式在南海区大沥镇举行,全国现存最老的盐步老龙“抖落”一身淤泥,再次与世人见面。起龙船、游三河等礼俗活动将持续热闹一整月,直到端午过后,老龙才会重新藏入船坞。

  如今,扒龙船这项民俗活动,已成为南海区全民健身的新风尚,2024南海龙舟超级联赛覆盖7个镇街,共有55场赛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1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