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带货”能力为何强

发布时间:2025-01-06 03:00:00 来源: sp20250106

  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未来,要在政策制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着力提升开行质量效益,促进中欧班列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中欧班列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中欧班列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2013年80列、2017年3673列、2019年8225列、2022年1.6万列——跃动的数字,勾勒出“钢铁驼队”的成长轨迹。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从“有去无回”到“满载而归”,10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迅猛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在开创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欧班列的“带货”能力有多强?10年来,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拓展到包括汽车整车、机械设备、家具建材、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等在内的53大门类5万多种商品。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品类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机械设备、酒类等。经由中欧班列,“中国制造”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更多欧洲产品也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据统计,中欧班列运送货物价值累计超3400亿美元。

  中欧班列依托陆桥,向陆而生,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相较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以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为例,每周三、周六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10日后可抵达杜伊斯堡,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压缩30%以上。同时,中欧班列也是最为绿色的运输方式之一,平均碳排放量是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的韧性凸显。在海运、空运不同程度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逆势跑出“加速度”,年均增长26.3%,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近1500万件,被誉为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多个国际知名物流协会公开表示,中欧班列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缓解全球供应链紧张难题、增强国际物流保障能力的可靠物流方案。

  驰而不息的中欧班列,让不沿海、不沿边的西部地区,从开放末梢一跃而成开放前沿,打开了发展新空间。中欧班列开通后,重庆、成都等地迅速成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西安、郑州、武汉等中欧班列始发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产值均实现显著增长。

  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借助中欧班列,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开辟了出海口,将小麦等优势产品经中国发往东南亚市场;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的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大量销往中国。10年来,我国与25个通达国家的进出口值从2013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42万亿元,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汽笛嘹亮,中欧班列已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从新的起点出发,还要不断夯实中欧班列国际合作基础,在政策制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持续优化运输组织,着力提升开行质量效益,促进中欧班列与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新模式,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经济日报) 【编辑:宋宇晟】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