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型储能项目量质齐升

发布时间:2024-12-05 22:58:03 来源: sp20241205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对于新型储能产品,大家都很看好,生产热情也很高。但质量好不好,还有待考证。”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达了对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担忧。

  张天任在调研中注意到,迄今已有20多个省(区、市)发布了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建储能相关政策。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一些问题随之浮现。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势头迅猛。据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其中,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

  “虽然目前的装机容量很大,并且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但已投入运行的储能项目利用率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发电侧和电网侧,一些储能项目处于待机或部分待机状态。”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徐延铭说。

  徐延铭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电侧和电网侧配置储能项目会增加成本,收益并不高。所以在配置储能项目时,企业会尽量考虑压低成本,导致配置的储能设施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储能设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不利于新型储能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表示,总体上来看,大功率新型储能技术还不够成熟,这给储能项目的应用带来一些安全隐忧。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如何实现质与量齐头并进?王理宗建议,应加强新型储能产业的总体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上马新型储能项目。同时,加大新型储能相关技术研发力度,逐步降低新型储能成本。

  在徐延铭看来,应完善新型储能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参与机制及价格体系,确保储能项目能够平等参与市场交易,明确其市场地位;为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储能项目提供电量及电价保障;制定并严格执行新型储能行业标准;建立针对新型储能电站的安全评估体系,进行全方位风险评估,确保行业的稳健发展。

  “建议建立动态的新型储能市场发展监测机制,对市场需求、产能布局、产量、出货量、成本价格等方面信息进行跟踪,客观判断新型储能供需关系,助力产业不断升级,加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张天任说。(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