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之心”如何激活新动能?广州市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5-01-11 14:52:46 来源: sp20250111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洁:

  在南沙再造一个创新策源地

  “南沙作为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政策效应不断凸显。”广州市人大代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党委书记王洁说。

  今年广州两会,王洁带来了一份关于“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的建议。她指出,教育科研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大学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构成了创新的核心圈层,这些资源聚集起来的人才优势是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广州的大学集群建设,除了强化现有广州大学城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进一步研究未来南沙的高校资源聚集后,如何支持海洋科技与能源、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使南沙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我们可以研究国际先进湾区的发展经验,创新机制,使南沙未来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王洁举例,例如,旧金山湾区“多中心互补组团式的大学集群发展模式”成就了硅谷,南沙也可以充分发挥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和引领带头作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国际人才数据库,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吸纳全球人才落户。

  在成果转化阶段,王洁认为,国家级的技术转让中心或实验室往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南沙已经计划引入数个国家实验室及科技平台,应利用好这些资源,除了支持高校探索创新机制,还要探索和企业合作成果转化的路径,将其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新引擎。

  广州市人大代表刘洋:

  南沙要打造“产业心”“交通心”“城市心”

  “南沙是一座枢纽之城、机遇之城、魅力之城,发展优势显著,潜力巨大。”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洋说。

  刘洋表示,南沙发展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空间优势、宜居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1小时半径内覆盖大湾区约4000万人口,是联通湾区东西两岸、推动广深“双城”联动的桥头堡,也是深化广东与香港、澳门合作的排头兵,是我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前沿枢纽地区。随着《南沙方案》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重大平台极大提升了南沙对企业与人才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刘洋也注意到了南沙发展面临的瓶颈,例如人口分散、交通不畅、功能不强的挑战等。对此,他建议,南沙应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联动,促进南沙从几何中心发展为交通中心、功能中心,打造“三心”:“产业心”“交通心”“城市心”。

  “产业心”方面,南沙可以锚定“陆海空”,近远期结合,发展多元联动的“汽车+”产业,海港贸易、临港工业和海洋科技产业,以及基于龙头企业的商业航空航天产业。

  “交通心”方面,应重点强化大交通的联系,加快广中珠澳高铁、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广州地铁22号线东延线建设,加快建设南沙站并推动接入深港西部快轨延伸线。

  “城市心”方面,南沙应高标准建设住房、教育、医疗、体育等国际化、品质化设施,聚集优势资源打造蕉门河中心与明珠湾区核心区,串联庆盛、蕉门河中心、明珠湾区、南沙枢纽的发展主轴。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根生:

  南沙需要更多普惠式吸引人才政策

  “相比于人口总量,人口增量更是城市活力的体现,南沙目前最大问题是人口增长太慢。”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常委刘根生说。

  刘根生介绍,2022年南沙区人口增量和幅度均位居全市各区第一,但常住人口总量只有92.94万人,要达到“十四五”规划2025年常住人口达120万人的目标,仍有一些压力。“这说明南沙的人才政策、创业就业政策效用还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刘根生建议,南沙除了针对高端人才的引才政策外,也要多一些普惠式吸引人才政策,如面向新市民和青年群体,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这对新就业人群和服务业人口的集聚意义重大。”他建议,南沙可以借鉴杭州“青荷驿站”公寓模式,对来南沙就业及创新创业的外地青年,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联系服务,让人才对城市留下温馨良好的印象。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刘根生也关注到了这一新的利好政策,他认为,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对南沙是个极好机遇,特别是在低空产业、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特色金融等产业上,南沙需要引入更多跨国企业入驻,不断提升产业链招商能力。“南沙已进入发展快车道,但也面临地域的激烈竞争,未来南沙要把自身枢纽潜力及经济吸引力、辐射力提上来,大胆突破。”

  广州市政协委员霍启文:

  实行更大力度的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广州市政协常委、香港广州青年总会主席霍启文表示,目前,南沙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但南沙也存在人才政策创新不足、人才引进门槛过高、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生态建设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如何进一步加大南沙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吸引人才聚集南沙?霍启文带来了相关提案《加快推进南沙建设国际高水平人才特区的建议》,他提出,需要充分利用《南沙方案》赋予的政策优势,系统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改革。

  霍启文指出,针对港澳和国际人才的发展需求,需要体系化地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改革,争取在人才引进、股权激励、技术入股、职称评价、职业资格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入境与停居留便利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要完善对高层次人才的个性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发展的舒适度和自由度。”霍启文表示,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安居生活等各项福利配套进行量身定制,设计专属的激励和保障方案,根据人才的资历和专业水平,适当下调人才认定门槛,合理扩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认定范围,分级分类引进人才。此外,还需要建立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战略性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与“特色服务”,加快战略性人才引进,筑牢战略人才力量。

  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坚:

  加快推进南沙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

  “对于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南沙是机遇,也是未来。”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南沙在产业上更加聚焦对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等领域的培育发展,在体制机制上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探索优化与港澳、国际合作的模式,作为“探路者”的南沙未来将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水平开放的先进经验在大湾区甚至全国共享推广。

  在优势产业上,李志坚认为南沙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港口资源,形成强大的临港产业集群辐射效应,带动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他介绍,目前南沙港作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广州港的主力港区,单个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二,全国平行进口汽车的第二大口岸,非常有利于促进经贸往来和交流融合。

  在人才方面,目前,南沙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合作、资格互认、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有日趋完善的扶持政策。此外,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海洋实验室、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也成为南沙吸引和培育国际高端人才的抓手。

  南沙存在哪些发展短板?李志坚认为,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二是需要加强四链融合程度。他解释说,目前南沙还存在产业链不完备、市场主体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不够活力的短板;同时,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条还没有充分打通,特别是在创新链和资金链的融通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南沙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南沙‘试验田’的作用,通过金融的开放创新扶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活链融链。”(羊城晚报) 【编辑:张燕玲】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