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一出高甲戏,两岸渊源深

发布时间:2024-11-22 23:05:09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福州10月12日电 题:一出高甲戏,两岸渊源深

  作者 叶秋云

  一出戏,两岸情。这可谓是高甲戏《围头新娘》的真实写照。

  最近,《围头新娘》在福州连演4场,让其在闽南语系地区之外又火了一把。2021年开始登台上演的这出戏,一经亮相便深受戏迷喜爱,近两年已演出70余场。

10月7日,高甲戏《围头新娘》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上演。  中新社 记者 吕明 摄

  围头地处福建泉州湾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见证了两岸历史风云变幻。《围头新娘》以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为背景,描述了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串起两岸同胞携手共建家园的“闽台缘”故事。

图为10月7日,高甲戏《围头新娘》在福州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上演。 中新社 记者 吕明 摄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青年演员陈情瑜,在《围头新娘》中饰演女主角洪飞燕。她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戏中洪飞燕的爷爷赴台经商,结果一家人被迫分隔两岸;两岸“破冰”后,她赴台寻找爷爷途中遇到台湾男孩唐越,二人产生情愫;10年后,二人再次相遇,唐越将洪飞燕爷爷遗留下来的35根发簪交给洪飞燕。

  “思念似长长的海岸线,乡愁似潮起汐落在循环;终于等到旭日东升映海面,亲人重聚首,愁容换笑颜;愿两岸的亲人不再离散……”《围头新娘》选段中所唱的,道尽两岸情缘。

10月7日,由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演绎的小剧场高甲戏《阿搭嫂》亮相于香港举行的“小剧场戏曲节2023”。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供图)

  闽台戏曲同根同源,珍藏着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作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方言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聚居地,被誉为中国戏曲“南海明珠”。

  “丑到极致即是美。”擅演“高甲丑”的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副团长陈炳聪,从艺43年对丑角有深刻的理解,“高甲戏中丑角动作滑稽、风趣、幽默,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忍俊不禁之感;‘正剧丑演’,看似轻松诙谐的插科打诨却如神来一笔,尽显高甲戏的独特魅力”。

  高甲戏以“丑”见长,“能美能丑,亦庄亦谐”,红遍两岸。1994年,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首度到金门巡演13个剧目、38场,盛况空前。

  “金莲升”之名的由来,也有着深厚的两岸渊源。1931年,两岸老艺人在高甲名团“天福兴”的基础上重组新团,各取故乡首字,即“金门”之“金”、厦门同安莲河之“莲”,再加上吉祥寓意之“升”字,故名“金莲升”。

图为10月7日,高甲戏《围头新娘》在福州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上演。 中新社 记者 吕明 摄

  因着这份两岸之缘,陈炳聪等高甲戏名角给“00后”台湾学生授课传艺。“很多台湾传统戏曲界演员都很愿意来大陆发展。”陈炳聪表示,希望未来能尝试引进台湾戏曲人才,让他们在大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8月下旬,台湾南管新锦珠剧团艺术总监郭沛青一行到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参访。他认为,泉州高甲戏较多新创剧目,会因观众群体的不同而调整演出剧目,台湾则以传统剧目为核心,“今后,两者可以相互融合、取其优点,作为交流合作的新契机”。

10月7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晶晶(右一)在小剧场高甲戏《阿搭嫂》中饰演阿搭嫂。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供图)

  两岸高甲戏艺术一脉相承,互动交流持续不断,让这一传统戏曲不断焕发新生机。

  创作于2006年的小剧场高甲戏《阿搭嫂》,18年来久演不衰,获得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18年,这出戏入台,由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台湾青年剧团联合演出,成为两岸戏曲交流合作的又一结晶。

  与高甲戏缘系半生,陈炳聪一直致力于高甲戏的传承。近20年来,他带领各级传承人走进校园演出、教学,让更多人喜欢高甲戏,“现在有个好现象,那就是‘粉丝’越来越年轻了”。(完)

【编辑:曹淼欣】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