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观察:书香社会 文化惠民

发布时间:2024-12-29 07:38:15 来源: sp202412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新时代,我国书香社会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在推动青少年阅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为什么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深度阅读?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探讨。

——编 者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人民观察)

魏玉山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提升到81.9%,图书阅读率从54.9%提升至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40.3%提升至80.3%,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由6.74本提升至8.15本,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77.0%提升至86.2%,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由5.49本升至11.39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政策法规日渐完善,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书香社会建设影响广泛深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构建与书香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相关内容先后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二十大报告,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还被写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时间表、路线图等。此外,多个省(区、市)发布了地方性的全民阅读规划。正是在相关政策体系的保障下,书香社会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新时代以来,全民阅读相关立法工作也在扎实推进。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指导等方面的职责。这两部法律确立了全民阅读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我国对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地方层面,2015年1月,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正式实施,同年3月1日,《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正式实施。此外,上海、福建、深圳等地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也稳步推进,为深化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筑牢书香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支撑。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加大阅读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就。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线下线上、遍及城乡、数量庞大的阅读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由3076个增加到3303个,藏书量由78852万册增长到135959万册,书刊文献外借从3.32亿册次提高到6.07亿册次,持证读者数量、参加图书馆讲座人数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城镇书刊借阅、阅读活动组织、阅读推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农家书屋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余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的阅读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农家书屋建设结合本地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农家书屋服务效能。例如,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解决资源闲置问题,提高书屋使用效能;改进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评审制定工作,探索“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加大农民群众自主选书比例,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等。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实体书店稳步发展。新时代以来,各类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加速,正在从单纯的书刊销售场所向综合公共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方向发展,许多书店设置了独立阅读区域供读者使用,定期组织作家签售、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中来。中宣部印刷发行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出版物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实体书店100765家。2021年,全国实体书店出版物销售额2435.92亿元,同比上升15.4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重要载体

建设书香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只有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方参与的阅读活动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热爱阅读,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书香社会建设才能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新时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从公益性到商业性,每年有数亿人次参与到各类阅读活动中。全民阅读大会、“书香中国”系列活动、“书香飘万家——相伴同悦读 共抒家国情”主题活动等,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许多省(区、市)也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阅读活动。例如,北京市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广州市的“广州读书月”,湖北省的“长江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植根基层、深入群众。

伴随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各种阅读社会组织和阅读服务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各类阅读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向不同读者群体推荐优秀图书,推介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评选阅读推广人、研究制定分级阅读标准、开展全民阅读调查等,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力量。

各类出版物发行量充足,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充沛内容供给

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质量上乘、品种丰富、规模庞大、形态多样的内容供给。新时代以来,我国出版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品图书频出,新媒体新产品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阅读需求。

图书品种和印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图书品种由41.4万种(新书24.2万种)增长到50万种(新书20.5万种),图书总印数由79.2亿册增长到114亿册。其中,主题阅读得到广大读者青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著作在全社会畅销,有效满足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需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以及科技类、少儿类图书等广受读者欢迎。

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有效提升报刊内容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报刊的读者用户。新时代以来,线上读书(听书)平台快速发展,正在给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线上读书(听书)成为老幼咸宜的阅读方式。2023年,我国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4%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目前,在我国已形成许多具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的读书(听书)平台,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作者规模达2405万,用户数量达5.37亿。目前,我国在网络文学领域已形成多个有影响力的平台,网络文学正在向精品化、全球化转型升级,这形成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为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书香社会建设之所以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突破,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形成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面推动全民阅读的良好局面。书香社会建设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书香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全民阅读工作顶层设计,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团体的作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常态化的阅读推广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同时,持续加大对全民阅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社区等基层阅读体系建设上,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和书香社会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让阅读点亮青少年精神之光(观察者说)

吴德刚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行为方式的现代化。阅读使人求真、向善、明智,是传递大道、传承文明的基本途径,也是以文化人、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向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强调“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知识的获取、视野的扩展,更影响价值观的塑造、能力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到阅读中来。各部门积极行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的实施意见》,助力全民阅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较202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较2022年增加了0.25本;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7%,较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整体阅读水平持续提升。

有真正的好书可读,是青少年读好书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其阅读兴趣和习惯。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高质量出版物承载的人类知识精华,能够帮助青少年发展思维、塑造认知,滋养自身心理和人格,感悟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建设书香社会,让青少年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版物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等,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中国好书”“有声读物精品工程”等评选活动,向社会推荐了一大批读者喜爱、能让青少年受益的精品图书。例如,《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以党史为主线,梳理归纳当代青少年关注的60个问题,以生动形象的党史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激励广大青少年从党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把成语和中国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史结合,提升青少年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用文学的笔触,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彰显文学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等等。

当前,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求,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需要广大出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等协同发力,把握好青少年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能够打动人心、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图书产品和阅读体验。一方面,出版行业应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载体和形式,提高出版质量,引导青少年在广泛阅读优秀书籍中思考,在思考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数字时代,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阅读空间,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以满足青少年随时随地、有声有画、多屏互动式阅读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把青少年读书行动与开展红色教育、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近年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断提升阅读育人实效。

最是书香能致远。著名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这样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回顾历史,许多先辈在出版和文化传播事业上辛勤耕耘,打造了一部部滋养青少年心灵的不朽作品,著就了一篇篇传世的经典读物。在阅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无论图书形式、阅读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的价值与本质都不会变,以阅读充实生命的梦想也不会变。出版经典、推广经典、阅读经典,将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奉献给青少年读者,就一定能用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作者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让书香充盈网络空间

新媒体时代需要深度阅读

李桂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伴随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读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同时,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正呈现即时性、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等特征。有人提出疑问,在新媒体时代,以传统书本刊物为主要载体的深度阅读是否会被取代?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新阅读方式与传统的深度阅读并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共存互补、互促共进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有助于提升阅读的自主性和全面性。在新媒体时代,借助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技术,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抓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在带来高效便捷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置于“信息茧房”中,形成技术依赖,甚至由“不作选择”逐渐变为“不会选择”,淡化、弱化了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影响了阅读的全面性。事实上,全面、深度阅读多领域的优秀著作,也是与不同领域智者对话并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过程。在深度阅读过程中,读者边思考边阅读,既能读进去,又能跳出来,通过有目标、系统化的阅读,在转译、阐释、构想等思维活动中,将阅读的过程转化为高质量信息读取和思维观念再造的过程,在阅读与思考的统一中逐渐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习惯。

深度阅读有助于锻炼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和良好心态。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常以简短的图文方式,让读者在较短时间了解掌握相关信息。这种阅读方式,优势在于能够较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便读者高效利用阅读时间。然而,面对互联网平台海量的信息推送,这种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容易将阅读的重点置于简单知晓事物本身的层面,难以对某一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趋势、影响等作出完整、谨慎、系统的认识理解。深度阅读一本优质读物,能够让读者自觉揣摩知识点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逻辑,从中汲取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智慧,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例如,多用一些时间静心阅读优质历史读物,能够让人在面对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时强化历史思维能力,自觉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推进实际工作。阅读优质哲学读物,能够让人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自觉强化辩证思维能力,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避免产生极端化、片面化认识和行为。

借助新媒体平台倡导和推广深度阅读。一本兼具哲理性、知识性、通俗性的高质量读物,如果只是束之高阁或是在有限的社会群体中传播,就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占比首次超过50%。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如何让大量优质读物经由网络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媒体时代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质图书经由各类网络平台进入公众视野。网络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可视化特征,让人们既可以充分交流阅读某一本书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在“知识带货”中与作者和主播进行深度交流,以更加直观、深切的方式了解优质著作的创作背景、心路历程以及特点亮点,从而激发受众深度阅读的兴趣,让书香充盈网络空间。此外,借助线上听书等平台,越来越多的优质读物以更优惠、更便捷、更环保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推送,实现了优质出版物破圈传播,有效激发了全民阅读的乘数效应。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