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15 12:29:32 来源: sp20241015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记者:如何看待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成就?

  孙业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专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指导、谋划、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一揽子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批充满中国风、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文物热”“非遗热”“博物馆热”蔚然成风。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加快培育,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构建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城市休闲、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研学旅游。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化+”“旅游+”,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生机勃勃。

  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不断拓展。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重大主场外交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城市六大联盟。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49家,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外籍人员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如何理解这一部署要求?

  孙业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是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系列工程,充分调动广大艺术家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加强服务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我们要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线下要优化“村晚”、戏曲进乡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等载体,建立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的工作机制,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线上要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统筹用好基层各类设施资源,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交通、应急救援等服务。

  三是健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统筹好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形成长中短期结合、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四是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各方面与科技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如何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孙业礼: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决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系列部署。我们将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文物资源空间管控,确保文物安全,防止过度修缮、过度开发,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加大各文博机构及政产学研等协同力度,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用“大考古”的思路,抓好考古调查,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提供更多考古实证。发挥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作用,健全大遗址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

  二是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人才体系,丰富保护手段,根据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实际选择合理保护方式,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三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实际,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依托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记者:《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如何落实?

  孙业礼: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将从两方面入手,健全体制机制,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一是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要研究推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契合处、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二是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壮大人文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好文化和旅游在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增强城乡审美韵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2日 04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