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共振中触摸法条的温度——评电影《第二十条》

发布时间:2024-12-28 10:57:39 来源: sp20241228

  《第二十条》乃是用情节剧来重新诠释法律条文,如果把握失当,可能会落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比电视专题片生动,但比故事片苍白生硬。

  从最终效果来看,影片在走钢丝的状态中,有遗憾之处,但总体取得了相对的平衡。它通过三个有情绪感染力和生活真实性的故事,将“正当防卫”这一复杂的法律概念变得真切可感、贴地飞行,从而有力地凸显了法条背后的人性和情感,又在细微处折射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朴素真挚的渴望。

  三个案件的“互文”勾勒出人物弧光

  虽然肩负了“普法”的重任,但影片在情节层面依然足够用心,选择了三个案件来完成对主题有情感力度的论证过程:张贵生见义勇为却被判故意伤害罪,获刑三年,心中不服,坚持上访,最后在车祸中丧生;王永强在被恶霸刘文经欺凌、伤害、威胁之后,手持剪刀愤起反抗,刘文经重伤不治之后,刘家人坚持要杀人偿命;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韩雨辰看到张科校园霸凌之后挺身而出,却被张科的父亲报警立案,眼看就要耽误前途。

  三个案件涉及不同的家庭,从而具有了一种广阔的社会辐射面,使主题产生一定的现实普遍性,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切肤感受和深层思考。影片还在三个案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巧妙的内在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完成了主题表达:张贵生案属于“过去完成式”,王永强案是“现在进行时”的中段,韩雨辰案是“现在进行时”的早期阶段。从互文的角度来说,三个案件可以视为一个案件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在每个案件中,借由其它案件作为镜像,看到它的起因、发展以及后果。

  这三个案件都由韩明经手,或者与他利益攸关。这样,三个案件又可以对韩明产生累积性或者交叉性的情绪作用,他会在手头的案件中,借助过往案件预料各种后果,也会在回顾自己办结的案件时,因现实的此情此景,设想当年案件起诉时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影片的情节主线是王永强案的审理,这个案件极为复杂,也极为特殊,涉及了农村治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残障人士保护等议题。在案件的起诉阶段,影片细致地呈现了检察院内部因不同的办案思路、对法条的迥异理解,而产生的分歧与矛盾。主检察官韩明本来可以按照习惯和传统,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起诉王永强,但是,因为有张贵生案的后果摆在他面前,有他自己遭遇的韩雨辰案的焦头烂额,他开始重新理解“正当防卫”的要义,并反思此前判例的机械教条和简单粗暴。

  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出发,如果影片让韩明化身为“正义使者”,用一种天然的悲天悯人情怀,为王永强挺身而出,积极抗衡外界的压力,成为一名不屈不挠的斗士,固然热血,却容易因高调而显得虚假。当韩明因张贵生案产生了负罪心理,又有自己儿子深陷类似案件中的切肤之痛,他才能对王永强一家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从而推动他完成对于法律条文的重新解读,甚至愿意以一己之力,去推翻既有判例,为王永强真正实现法律层面的公平正义,并彰显枯燥的法律条文背后的温度与人情。这样的人物,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而是通过一次次“道德进阶”来丰满人物的塑造,从而最大程度地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

  影片在韩明身上勾勒了令人感动的“弧光”,他从一个循规蹈矩遵从法律条文规定的检察官,开始对法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法律的性质与目的,有了更具人情味的洞察力。人物形象显得亲切感人,心理转变的轨迹也清晰可见,相关“激励事件”扎实动人,观众也在对人物的认同心理中顺应了影片的价值导向引领。

  情感叙事饱满但喜剧表达欠缺

  影片善于在特定的伦理情境中营造饱满的情绪氛围,并通过相当篇幅的情感渲染,对观众完成了更为深沉的内心触动和思想震撼。

  演员表情中的拘谨、紧张,放大了张贵生刑满释放之后的落魄与不甘,令人心生怜悯。尤其张贵生死于车祸之后,他未成年的女儿因痛苦和自责,极力克制着自己的眼泪,同样令人动容。这些情境,无疑对韩明形成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一次强烈的情感刺激。尤其在王永强案件中,影片在角色设置上,一边安排了刘文经这个邪恶残忍的村霸形象,而在另一边将王永强的妻子郝秀萍和女儿娟娟设定为聋哑人;情节上,郝秀萍长期遭受刘文经欺凌甚至被逼从高楼跳下、娟娟又遭绑架等等,这都是一颗颗催泪炸弹,令观众在愤懑、同情中情难自已。

  通过饱满的情感叙事,这些遭受伤害却未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的当事人,让韩明再不可能无动于衷,他意识到,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但有代价也必须去做。在见证了张贵生的遭遇之后,韩明意识到,检察官“办的不是案子,是一个人的人生”。在处理王永强案和自己儿子的案子时,韩明进一步意识到,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它是天理、国法,但也有人情。如果法律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那这样的法律既无能,又冷漠。

  影片立意高远,理应在一种严肃的氛围中,让观众看到受害者的无助,看到正义伸张的艰难,进而阐明重新定义“正当防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置于春节档“合家欢”的背景下,影片又需要安插相当比例“喜剧”桥段,而这部分内容,主要被安排在了韩明的家庭内部。如何让严肃深刻议题不被喜剧元素干扰、稀释,如何让浓烈饱满的悲情叙事不被喜剧元素截断、转向,都考验着主创的艺术功力。

  在完成喜剧性这项考题时,主创提供的一些密集对话显得意义稀薄。例如,关于韩明与吕玲玲是大学时恋人的事实,妻子李茂娟醋意大发,多次发飙。关于如何处理韩雨辰的道歉事宜,夫妻两人也爆发了多次的争吵。这些小品化的争吵场景对于情节发展并无助力,对于主题表达更是毫无必要。

  “普法”或者说是“司法题材”这样厚重题材的电影能否与“喜剧性”“通俗性”兼容?其实张艺谋早前的《秋菊打官司》一定程度上就给出了答案。喜剧性不一定是要靠抖包袱的台词实现,它也可以从捕捉并凝练现实生活中的荒诞景观,人物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等方式实现,从而也就叩问出更深刻的命题。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二十条》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似乎产生了割裂和龃龉,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汇报)

  (作者龚金平为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编辑:李润泽】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