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预印本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发布时间:2024-10-06 02:24:22 来源: sp20241006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快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情况

  文献分析发现,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预印本平台arXiv arXiv.org始建于1991年8月,是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目前,该文献库涵盖的领域包括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非线性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等,是全球最大的预印本系统。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预印本平台建设逐渐进入繁荣期,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生物医学类预印本平台(如bioRxiv和medRxiv)上的预印本使用量激增,预印本逐渐成为在线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先后建立了120多个较有影响的预印本平台,据保守估计,这些平台所发表的预印本总数已超300万篇。

  相比于美、英等预印本平台建设先发国家,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起步较晚。2004年至今,国内不同机构陆续创建了一批预印本平台,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CSPO)、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后并入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深究科学(Deep Science)、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等。其中,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按国际通行规范运营的ChinaXiv是当下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预印本平台。ChinaXiv面向所有领域的研究者开放,为学术交流创造了公开、透明的环境。该预印本平台的建成,被认为是中国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事件。目前,ChinaXiv合作共建的预印本子库还有:中国心理学预印本平台、中国生物工程预印本出版平台、岩土力学预印本平台、中国语音乐律预印本平台、中国图情档预印本平台(试用)、中国法律与科技交叉前沿领域预印本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上线了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PSSXiv)。这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家全学科覆盖的预印本平台。

  发展预印本平台需破解的难题

  电子预印本的兴起与普及,正在引领科研学术界进入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然而,预印本平台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文章质量控制难、系统运维成本高、不同平台间资源共享不够等挑战。为此,迫切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以深化预印本平台建设,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畅通渠道、搭建载体。

  ——完善预印本平台建设顶层设计。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已被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建设高水平的预印本平台,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利用,有利于推动科技出版的转型升级,并为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还处于学习引进和自主探索阶段,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这导致预印本交流在我国学术交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清、发展动力不足,存在“推广受限、长期遇冷、难成气候”的状况。为此,有必要在宏观层面上加强预印本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门的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在资金资助、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加大对预印本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为预印本平台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预印本稿件核审制度。由于缺乏配套的质量控制与学术评价机制,预印本论文质量常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存在观点抄袭、数据篡改、案例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导致一些低质量或未经充分验证的研究成果被发布。这既降低了公众对预印本平台的认可度,也使学术界的整体声誉受到了影响。为此,在不影响发布效率的前提下,针对预印本建立一定的质量审核机制是完全必要且十分迫切的。当前,国内外一些预印本系统已经或正在引入审核机制,以加强预印本质量管控。如奇迹文库对物理学和数学两类预印本实行“论文评审”制度,将每篇文章提交给至少两名义务评审员,并且规定只有经一名评审员批准才可以在奇迹文库内张贴。此外,生物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eLife则已开始探索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对预印本文章采取“先发表,再评审”的政策,并将所有同行评议报告公开。

  ——构建预印本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预印本平台要想获得行业同行及社会公众的认可,除了要保障所发布预印本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外,还必须建立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共管机制,在降低信息资源获取门槛的同时,让公众共同参与平台的资源建设、信息反馈和观点分享,并对平台及其发布预印本的合规情况进行监督。为此,预印本平台要下大力气构建一个良好、交互、规范的科研交流平台,并着力优化和完善储存、下载、检索、评论、链接等功能模块,最大程度消除数字信息壁垒,便利公众获取最前沿、最权威的科学研究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做好预印本平台的学科分类及专业分工,依托相关行业部门(行业组织)更好地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大力提升预印本平台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化盲目发展。

  ——打通预印本与期刊的转化渠道。在预印本模式出现之前,专业学术期刊制定了诸如“一稿不两投”“同行评审”等严格的专业规范,一直在学术交流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预印本出现之后,由于存在成果发布抢先性和版权的竞争,很多出版社和专业期刊认为将发布在预印本平台的论文再投期刊出版社是“一稿两投”或是“重复发表”。不仅如此,目前国内学界在专业职称评审和科研成果评优等方面都只认同正式发表且达到一定层级的专业文章。正因如此,不少专业作者在向预印本平台投稿时都非常犹豫,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将手上的“好稿”主动向预印本平台递交。这一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预印本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迫切需要建立预印本成果的官方认可制度,打通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的互联互通、成果转化渠道。

  (光明日报 作者:董圣足,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