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古镇到特色苗寨 “四好农村路”见证乡村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5-01-05 11:40:23 来源: sp20250105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南部,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在豆沙关有一条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也是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主道。

顺着豆沙关五尺道拾阶而下,古今之道在此“邂逅”。古有秦古道、朱提水道,今有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形成了“五道并行”的壮丽景观。沿着五尺道向上穿过豆沙关,便可看到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古镇,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地震之后重新修建,2008年正式开放旅游。

“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这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道,不光见证了昭通的交通发展,还见证了盐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盐津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境内重峦叠嶂、山势徒峭、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92%。“以前交通闭塞不通畅,从盐津到昭通需要一天的时间,老百姓的特色农产品运不出去,只能自己拉到县里去卖,卖不完的都烂在地里。”昭通市盐津县委书记杨仕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不光国省道拓宽了,高速公路也通了,现在到昭通只需要1个半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了,农产品自然不愁销路,好东西也能卖上个好价钱,乡亲们自然就富起来了。据杨仕翰介绍,依托当地3500公里的农村公路,“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

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杨仕翰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蔬菜为例,以前在县里自己卖,一亩地只能卖两三千块钱。如今,蔬菜通过大车运到上海去卖,一亩地可以卖到八九千块钱,老百姓收入增加非常快。

“路通了,产业就活了,游客也来了。豆沙古镇这座千年古镇的人气越来越旺,名声也越来越响。”杨仕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豆沙古镇共接待游客数量超过3万人,中秋、国庆假期的游客数量更是达到10万人。

“自古以来,交通对于盐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的盐津,因山路水路而兴。如今的盐津,将会再次因交通而复兴。”谈起盐津未来的发展,杨仕翰信心满满。“2026年渝昆高铁通车,盐津将是其中一站,这也必将对盐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受益于交通发展迎来幸福生活的还有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该村位于绥江、水富、盐津3个县(市)的大山之间,有原始森林5万亩,连片竹基地2.3万亩,当地村民多以上山采笋为生。

“以前交通不便导致竹笋卖不出去,给当地村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今随着公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当地的竹产业打开了销路,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板栗镇党委书记李仁锋告诉记者,以前的村民大多数住的都是烂木房、走的是稀泥路,喝的是浑浊水,过的是苦日子。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固定收入,住进了“小别墅”,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仁锋用三次蝶变来描述交通对当地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蝶变是2008年启动双茶线提升改造,同步实施罗汉坪水库移民,让移民从木头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第二次蝶变是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居住在高寒、偏僻且交通闭塞的群众住上了“小别墅”。并通过建设硬化路,同步完善垃圾处理、卫生厕所、通讯电力等设施,彻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次蝶变是2018年脱贫摘帽后,给双茶线铺设了沥青路,同时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通过建设“蝴蝶苗寨”,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同时还建设竹产业道13公里、采笋道35公里,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老乡富不富,基础在公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好农村路”连片成网,极大地缩短了往返城乡的时空距离,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面貌,为当地群众拓宽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53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96%。十年来,我国支持贫困地区新改建了6.5万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

(责编:杨曦、吕骞)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