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藏羌幸福画卷(非遗焕彩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1-11 20:50:17 来源: sp20250111

  走进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的“藏羌织绣苑”,只见数十名绣娘正飞针走线;传习所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细心指导徒弟们制作《功夫熊猫》《三星堆青铜神树》等刺绣作品。

  陈列室里,杨华珍藏羌织绣代表作琳琅满目,编织腰带、刺绣电脑包、吉祥四宝摆件等文创产品设计感十足。一幅绣满绚丽花朵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杨华珍说,这幅作品名叫《十二月花》,设计灵感源自当地羌寨的民歌。它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亮相,并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品”。

  藏羌织绣,历史悠久,图案丰富,特色鲜明,是川西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年逾花甲的杨华珍,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发展藏羌织绣技艺,推动民族文化瑰宝登上国际舞台。

  带着藏羌织绣走出大山

  杨华珍出生在阿坝州小金县一个藏羌族合居的小山村,爸爸是羌族人,妈妈是藏族人。妈妈和嫂子都有祖传的藏羌织绣好手艺。杨华珍5岁时就嚷着要跟她们学刺绣,大人担心绣花针刺破小手指,可杨华珍不怕,她用稚嫩的小手在围裙、布鞋、荷包上绣格桑花、羊角花、小树叶。8岁那年,杨华珍给自己绣了一个有藏羌文化图案的布娃娃,引得同学和长辈啧啧夸赞。

  课余时光,杨华珍喜欢做女红。牧牛放羊时,她随身带着针线和布料,坐在草坪或山岗上埋头刺绣。到了16岁,杨华珍已经在村里村外小有名气,哪家有婚嫁喜事,都请她帮忙绣制服装和饰品。

  杨华珍上过大专,开过照相馆,当过报社摄影记者,几十年间,她对藏羌织绣的热爱从未消减。她常去藏寨羌乡拜访老艺人,追溯藏羌织绣的历史,学习传统技艺。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杨华珍不仅掌握了嘉绒藏族毛、麻、棉编织技艺和挑花刺绣技艺,还能熟练运用多种羌绣技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生产自救成为灾区人民的自觉行动。杨华珍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萌生了带动村民发展藏羌织绣的念头。2009年初,杨华珍办理了退休手续,用3万元积蓄注册了“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把汶川及周边地区10多名喜爱藏羌织绣的老姐妹们动员起来,带着针线和布料走出大山,到省城成都寻找机会。

  杨华珍选择文化氛围浓郁的成都文殊坊作为工艺研发、制作和销售点。白天,她带领姐妹们跑市场;夜里,挑灯制作产品。

  “那些日子遇到的困难太多了,压力很大!”杨华珍感叹,“苦头吃得再多,我们也没有放弃。我坚信,藏羌织绣一定能走出大山,赢得更多人喜爱。”

  杨华珍得到的第一笔大额订单是为湖北一家酒店制作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品。她以家乡的花鸟草木等作为纹样,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杨华珍说:“每一针都不是随性而为,山有山脉,水有水路,花有瓣,叶有纹,针法和走向都要遵从自然规律。”经过半年努力,她们完成了上百件织绣品。终于淘到了第一桶金,大家欣喜若狂。

  以非遗传承促产业发展

  2010年,随着灾后重建步伐加快,汶川县把抢救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到重要位置,在映秀镇建立非遗产业园,邀请杨华珍的团队入驻。杨华珍立即注册了公司,带领姐妹们来到映秀。当地政府持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令杨华珍更加坚定了创业信心。

  在杨华珍看来,藏羌织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她静下心来,对藏羌编织、挑花、刺绣工艺进行系统梳理。她发现,一些传统针法现在很少有人使用,濒临失传。“钩绣是一种古老的刺绣技法,分为单钩、双钩,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服饰上就有单双钩绣的纹饰。”杨华珍说。她带着几名徒弟到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的传统村寨中拜访老艺人,广泛收集资料。回到工坊,杨华珍对照蓝本,用钩绣针法绣出精美图案。

  盘金绣是嘉绒藏族刺绣工艺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技法,用这种技法制作的绣品金光熠熠,牢固耐磨。杨华珍对濒临消失的盘金绣技法进行研究和传承,制作了数幅盘金绣唐卡。2010年,她的作品《四臂观音盘金绣》荣获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文化博览会金奖。

  传统盘金绣只用金色丝线,杨华珍将其与彩色丝线结合,创作出《盘金绣·四羊护宝》。羊是羌族崇拜的神兽,是吉祥与幸福的守护神。羊角花是爱情、姻缘的象征。整幅作品由羊角、花、蝶等元素构成,组合精巧,层次丰富,表达了羌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011年,杨华珍被评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在映秀成立“杨华珍大师工作室”,以非遗传承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加强非遗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壮大非遗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汶川县开展“万名妇女致富工程”,2018年建起规模上千人的来料加工致富作坊。作坊的负责人杨梅,就是杨华珍精心培育的人才。

  杨梅1972年出生在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一个羌族家庭。1993年,酷爱羌绣的父亲翻山越岭把她送到杨华珍家拜师学艺。“3年时间里,恩师对我手把手教、心贴心传,把藏羌编织、挑花、刺绣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2012年,杨梅辞去待遇优渥的工作,加入杨华珍的藏羌织绣文化公司。2020年,她被认定为阿坝州“藏羌编织、挑花、刺绣工艺”非遗传承人。

  汪斯芳来自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该村被誉为“羌绣第一村”,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国珍就是羌锋村人。汪斯芳曾跟随汪国珍学习羌绣,2011年,她又师从杨华珍。2014年,汪斯芳被评为四川省羌绣非遗传承人。2020年,杨华珍建立“汶川巧娘羌绣专业合作社”,让汪斯芳主管技艺传承和产品研发,对当地妇女进行技能培训,至今已培训4000多人次。

  杨华珍的儿子冯旸,受母亲熏陶,从小就对藏羌织绣很感兴趣。大学寒暑假期间,冯旸把藏羌织绣苑当作研学基地,跟着母亲学习各种针法,还广泛收集织绣纹样、整理资料、建立数据库。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还和导师一起出版了研究藏羌织绣的书籍。他绣的熊猫、牦牛、金丝猴、尔玛姑娘被称为“羌绣四宝”,多次参加非遗大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冯旸在“四川主题日”活动现场展示羌绣技艺,带着媒体记者共绣成都大运会会徽,让大家亲身体验非遗魅力。2023年,冯旸被评为成都市羌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杨华珍还从残疾人妇女中招收徒弟,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力更生。52岁的唐素华身有残疾,在藏羌织绣苑学习工作5年后,到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担任副馆长。至今,杨华珍已帮助200多名残疾人居家就业。2022年10月,她被评为全国10个助残先进人物之一。

  民族之花绽放世界舞台

  杨华珍说:“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传承人要紧跟时代需求,用创新的方式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她把创新的支点立于市场,瞅准省外援建的机会,带着徒弟奔赴浙江义乌对接小商品市场,还去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获取市场信息。在成都进行产品设计,再到汶川加工生产,以具有藏羌文化特色和现代设计巧思的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

  2014年5月,一家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请杨华珍为两款卸妆油新品设计瓶身图案。这两款产品主要成分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款取自绿茶,另一款含有8种植物成分。杨华珍将绿叶、花萼、花托巧妙组合,创作出《绿茶花》和《金刚杵》两幅图案。绿茶花象征生生不息,金刚杵代表坚固、永恒,都体现了蓬勃的生命力。该公司很欣赏杨华珍的作品,决定高价购买版权。自此,杨华珍开启了非遗版权授权的跨界合作之路。

  2022年6月,美国环球影业请杨华珍设计《侏罗纪世界》标识图案。她将侏罗纪系列电影中的恐龙化石头像与羌族特色碉楼、蝴蝶、牡丹等元素融合,运用扎绣、齐针绣、打籽绣、纽绣、参针绣等多种技法绣制出图案,赢得环球影业的赞赏。“今年我们继续与环球影业合作,为‘功夫熊猫’等动画形象设计10多款织绣造型。”杨华珍说。

  说话间,杨华珍抬起手腕让笔者看她戴的手表。表盘上绣着羊角花等精美图案,令人眼前一亮。杨华珍介绍,这是今年为香港赛马会开发的“马场有礼”文创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近年来,杨华珍已与1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版权授权合作,让藏羌织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她在成都、九寨沟、邛崃等地及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作室,集合多方力量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她还获得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等荣誉称号。

  2021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文点赞杨华珍:“杨华珍致力于传承羌绣并发扬光大,还得到了很多大牌的青睐,让这朵民族艺术之花绽放在世界舞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把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杨华珍说。

  目前,汶川县与四川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合作开展“汶川非遗共富计划”,培育、提升非遗产业品牌,壮大非遗保护与传承群体。杨华珍相信,藏羌绣娘们一定能用手中的针线,绣出繁花似锦的未来。

  刘裕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裕国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