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AI本无罪,“复活”须规范

发布时间:2024-10-19 19:42:52 来源: sp20241019

近日,一位博主用AI生成视频和声音“复活”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诸多已逝明星,引发网友的讨论热议。在视频评论区,有人还打着温情的名义,趁机做起AI推广、收费服务……对此,乔任梁父亲称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目前,该博主账号下已无此前发布的AI复活明星视频。

一张照片,一段声音,几十上百个定制文字,逝去的人就可以音容并茂,“开口”说话。人们感慨AI“复活”技术的愈发“先进”、智能,也对“复活”明星、亲人暴露出“狂奔”的一面表示担忧。据报道,如今“复活”逝者服务,已形成一条成熟产业链。提供“复活”服务的个人、商家增长快速,只需10元钱至数百元不等就能生成“复活”视频,且“复活”还原度能达70%以上。

经验告诉我们,一项新技术的运用,注定不会只是数字层面的考量那么简单。事实上,AI“复活”服务,从诞生起就一直充满争议。支持“复活”的人,认为形式新颖、成本不高,隔空互动可以寄托对逝者的情感慰藉;反对“复活”的人,则认为这项技术是在“揭活人伤疤”,甚至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誉和隐私。不难看出,涉及逝者这一特殊群体,AI“复活”服务就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应综合考量人文情感、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等因素。

AI技术并无原罪,关键还在于怎样面对和使用它。回看此前和近期陆续曝出的多起AI“复活”服务案例,之所以屡屡引发不小争议,主要问题出在了权益相关者是否知情同意,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上。一些被曝“复活”的人,其亲人、家属往往对此并不知情,更谈不上经过他人明确的授权同意。而诸如明星等公众人物,由于光环特殊,即使已经逝去,也存在隐私泄露、侵权、诈骗等法律风险,极易带来“次生灾害”。

对此,眼下并非无法可依。《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我国《民法典》第994条也清晰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但也要看到,面对快速演变的现实生活,法律和监管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以AI“复活”逝者来说,有一些问题可以探讨明确。比如,在亲属中,究竟谁有权利来“让渡”采集逝者的肖像、声音等数据;被采集起来的逝者数据资料,如何获得妥善保管或者完整消除,商家、平台等的责任怎样明确界定;逝者数据的利用边界在哪里,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或者种种风险,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些都是伴随AI技术发展,可能面临且需要解决的规则细节。

AI新场景不断落地,技术商业化持续加速的今天,AI“复活”逝者引发的争议,给人们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冷思考——技术本无罪,实践须规范。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技术演变越是先进,越要有所敬畏,守住伦理底线和法治边界,技术才能更好造福人类。

(责编:徐玉涵、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