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收藏蓄力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05 16:25:41 来源: sp20241105

  “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展厅一景。   魏 娜摄

  “西泠印社社藏捐赠菁华展(2019—2023)”海报。   西泠印社供图

  “墨海龙蛇——刘海粟书法作品展”展厅一景。   中国美术馆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强调:“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藏品是立馆之本,是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教育推广、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高质量收藏更是为文博机构专业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蓄力。近期举办的美术展览中,艺术作品的“捐赠”与“收藏”频频受到关注,让观众获得审美滋养的同时,更通过一个个捐赠故事感受作品背后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艺术为民

  捐赠义举引领风尚

  对于美术精品的捐赠与收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做过生动的概括:这是一个通过美术馆向人民“献宝”的过程。捐赠,不仅展现了艺术家、收藏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艺术价值的深刻认知,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在文旅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等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对捐赠义举的弘扬,让各级美术馆的藏品征集工作得到有力开展,更使“化私为公”“艺术为民”“美术馆是艺术作品最好归宿”等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步入中国美术馆正厅,两侧巨大的捐赠者名录墙令人印象深刻。墙面刻记着近年来800余位捐赠者的姓名,无声传递着无私奉献精神。2020年,在该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中,著名学者、收藏家容庚生前说过的一段话再次引发共鸣:“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日前,一场被誉为“捐赠接力”的“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作为岭南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梁世雄不仅受益于关山月、黎雄才等前辈指导,更得到岳父容庚的教诲。此次展出的百余件作品,遴选自他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770余件自己的创作和收藏,反映了老艺术家化私为公的崇高追求。

  这样的“捐赠接力”,既是家风传承的接力,也可谓馆际间的接力,所延续的都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实际上,早在2019年“心随江山——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举办时,梁世雄就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过多幅作品。容庚一家的捐赠远不止这些。近日,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开馆,“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画派艺术展”等精彩特展,聚集了1100余件院藏精品。该馆经年累积的历代书画藏品中,近1/10来自容庚捐赠,其中包括多件堪称“镇院之宝”的古代精品;赵少昂、关山月、赖少其、杨之光等大家捐赠的作品也多达1.8万余件,占馆藏数量一半以上。为此,该馆通过专设名家馆等方式,大力倡导捐赠义举。

  近10年来,中国美术馆接受捐赠和征集作品已达1.3万余件,2023年更是加大对各类艺术精品的收藏力度,累计新入藏作品1100余件,其中近七成为无偿捐赠。如今,将个人代表作乃至珍贵艺术收藏捐赠给国家,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以展促藏

  收藏研究良性互动

  开展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举办品牌性展览,是带动藏品捐赠和收藏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今,不少美术馆立足学术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和服务的效度,大力推动捐赠与收藏形成良性互动。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海龙蛇——刘海粟书法作品展”,是一场颇具典型意义的展览,不仅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也吸引了许多普通美术和书法爱好者慕名观展。刘海粟以绘画享有盛誉,其书法也独树一帜。展览期间,刘海粟之女刘蟾将父亲的20余件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价值不言而喻。如展览前言所说,刘海粟的艺术观念与实践涉及中国现代美术诸多重要面向,是中国美术发展至今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国美术馆此前曾4次举办刘海粟艺术展览,而此次展览聚焦其书法艺术,通过对刘海粟150余件绘画题跋、诗稿、信札、手稿等作品进行系统梳理,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呈现刘海粟书法世界的万千气象,可谓再出新意。

  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以展促藏、展藏互促,开展配套宣传推广、美育普及等工作,是美术馆推动高质量收藏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和精品意识,以捐赠收藏、学术邀请、策划研究、国际交流等系列品牌展览,有效带动捐赠收藏。近期举办的各类展览中,便有不少捐赠,如水彩画家李剑晨家属捐赠作品50余件,版画家徐匡、阿鸽捐赠代表作60余件……

  定位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不同的收藏机构结合实际,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学术方向和富有特色的典藏体系。比如,作为高校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坚持以学术立馆,在《国际歌》中文版发表100周年之际,立足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闻立鹏向该馆捐赠的油画《国际歌》相关创作画稿168件及其各时期代表作,推出“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围绕油画《国际歌》展开深度研究,实现学院学术研究与艺术家捐赠义举的有效互动。作为地方馆,浙派水墨人物画和浙江现代版画是浙江美术馆成体系推进收藏工作的重点。建馆至今10余年间,该馆从“零藏品”起步,围绕浙江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推出各类展览,累计收藏的3万余件作品中有八成为捐赠所得。今年,该馆推出“以神取形——吴宪生作品展”,吴宪生向馆方捐赠100件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该馆浙派人物画的收藏。

  美术馆学术研究的加强,提振了许多美术家的捐赠信心,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作品成序列入藏美术馆的长远意义——为作品获得更充分的认识、研究乃至价值确认奠定了基础。对于真正视艺术为生命的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典藏活化

  人民共享永续流传

  为国典藏,与民共享。不断丰富国家美术收藏体系,“捐”是价值引导、“藏”是作品归宿、“用”是时代之需。归根结底,文化财富为人民共享,才能实现永续流传。

  美的价值,在艺术殿堂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发挥。今年,浙江美术馆举办了钱贵荪绘画作品展,汇集了连环画名家钱贵荪从艺70年间创作的100余件/组作品,包括他向该馆无偿捐赠的获奖连环画《鉴湖女侠》《血战一江山》原稿及速写精品50件,这是该馆首次展出完整的连环画原稿。当李剑晨之女李蕾看到美术馆里有许多小朋友坐在地上临摹父亲画作时,她更加确信将珍藏多年的父亲画作捐赠给国家是正确的决定,因为这样“父亲的精神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话语中流露出捐赠者对美术馆更好实现作品利用的期盼。

  借助捐赠,不少艺术机构建构起独特的研究体系,并将艺术之美回馈大众。西泠印社建社之初,便形成了“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统。基于这种文化自觉的传承,印社拥有了较为完整的收藏体系。近期在浙江展览馆举办的“西泠印社社藏捐赠菁华展(2019—2023)”,汇聚近5年各界捐赠的历代玺印、碑石以及名家篆刻、书画等500余件,既向公众展示了名家名作,更讲述了一段段捐赠佳话。从这所百年印社的故事中不难看到,经过时间沉淀,进入公共收藏序列、能够为人民所共享的艺术精品,其流传更有保障、价值更为凸显、精神更加闪耀。

  让藏品“活”起来,成为各美术馆努力的方向。新时代以来,以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等扶持项目和品牌展览为代表,一大批经典艺术走出库房,通过巡展等方式不断扩大覆盖面,让艺术之美为广大群众所共享。美术佳作借助各种媒介衍生出的“爆款”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系列“活化”成果,让美术经典的价值获得充分发挥,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捐赠与收藏故事在不同的文博机构悄然发生,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人民至上”办馆理念的有力呼应,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迈出的坚实步伐!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员)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4日 08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