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保险机构将下架预定利率超3.0%的产品 人身险回归服务属性

发布时间:2024-12-22 14:06:41 来源: sp20241222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初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自今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目前,已有多家保险机构宣布将下架预定利率超过3.0%的产品。

  不同于频繁调整的存贷款利率,寿险预定利率较为稳定。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调整次数屈指可数。然而自去年以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经历了频繁下调。究其原因,就是为了防范“利差损”风险,即在利率下行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可能会难以覆盖保单的负债成本。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推进,注重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推动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加强利源管理,提升负债质量。”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

  尹江鳌介绍,在利差管理方面,引导行业适时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资产端收益率向负债资金成本率的传导,使资产和负债更加匹配,强化投资收益率对结算利率和分红水平的刚性约束,推动客户利益真实化和合理化;督促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保单利率的演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在成本费用方面,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人身保险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同时,指导中国精算师协会编制人身保险业第四套经验生命表,为保险公司精准定价、科学定价提供坚实基础。

  最受业内关注的是《通知》中首次提到的“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这意味着,预定利率调整成为一种常态化机制,而不需要监管部门干预。“这是保险市场化改革应有的举措,不能用行政化代替市场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建议,更多关注公司层面的风险,通过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约束保险公司,并通过回溯分析来优化产品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有业内人士担忧,预定利率的下调或将带来产品价格上涨,从而降低人身险产品的吸引力,保费收入可能会出现下降。“特别是这两年‘停售促销’对寿险市场进行了过度开发,消费者对于寿险产品的认知停留在金融属性上,对于服务属性的认知缺失。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的下降,寿险产品的金融属性逐渐缺乏竞争力,需要努力提升服务属性。”陈辉表示。

  为应对长期低利率环境,保险行业将资产负债管理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今年3月,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在中国人保2023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近3年来,人保每年的负债成本都有所下降。为此,中国人保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压降负债成本较高的业务规模,积极推进预定利率较低的新产品销售,加大保障性险种的销售力度;在产品设计上丰富有收益调节机制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同时,加强管理、降本增效,并考虑投资收益情况等因素,合理调整分红水平和万能险的结算利率。

  陈辉建议,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开发、切换、停售等环节时,要做好压力测试,警惕“流动性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根据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家庭类型,进行家庭风险和财富规划,用资产配置逻辑来配置保险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改革、推进降本增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把握好发展规律,强化资产和负债联动,夯实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既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也有利于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高民生服务保障水平。(经济日报 记者 杨然) 【编辑:刘阳禾】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