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发布时间:2024-09-06 16:34:05 来源: sp20240906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姜琳、叶昊鸣、魏弘毅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从“尔滨”爆火出圈到网红城市持续“上新”,从“萌娃大串门”到南北大联欢……2024年伊始,持续攀升的文旅消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自信中国,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自强中国,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勾勒出每个人“尽精微”的幸福坐标,凝聚起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100余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10余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明,两个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完整保存,一边是瞄准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日夜繁忙。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23年北京等多地营业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强化“硬实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着眼“软实力”,建成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放眼2035年,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勾勒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美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须持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