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馆开馆15年 科普服务体系从“种子”成“大树”

发布时间:2024-12-19 21:50:26 来源: sp20241219

   中新网 重庆9月9日电(记者 钟旖)2009年9月9日,重庆科技馆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亮相,结束了重庆市没有省市级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的历史。

  作为重庆健全科普服务体系的有力抓手,历经15年发展,重庆科技馆逐渐从一颗稚嫩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科普之树”,见证着山城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

图为重庆科技馆一角。重庆科技馆供图

  有关调查显示,重庆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已5年保持中国西部地区第一。这其中,科普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作为全市重要的科普阵地,重庆科技馆开馆累计接待观众2700万余人次,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万余场次,常设展厅改造提档升级、展览内容日益丰富、优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科普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流动科普设施助力乡村振兴、科普传播引领向上向善,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在汇聚发展合力中,重庆科技馆逐渐形成大科普格局,区域科普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以满足新时代大众对科学知识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比如开放资源,与来自全国的科普伙伴开展合作。2022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主承办权首次“花落”重庆,“百馆联动”辐射全国受众200万人次;2023年,重庆科技馆再次联合全国101座科技馆、334所中小学校、92家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科普报告、主题交流、展演汇演等活动,惠及全国受众284万人次。“联动全国”不仅让各地优秀科普资源送到公众的“家门口”,也在交流合作中促进科普创新的火花竞相迸发,推动全市科技场馆与全国先进场馆有了更深的联系。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科技创新一脉相承,科普“核”力正走向深入。重庆科技馆联手四川科技馆培育双城科普品牌“科普列车川渝行”,汇聚川渝地区50家科普基地资源,“列车”运行4年受众累计超411万人次,浏览量超3500万人次;该馆还与广安、自贡、绵阳等地的科技馆、高校加强合作,推动成立川渝科学教育融合创新联盟,让科普联动愈加紧密,民众获得的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图为重庆科技馆开展“馆校融合”活动。重庆科技馆供图

  “馆校融合”是重庆科技馆“向新而行”的有力实践。早在2015年,重庆科技馆就在全国科技馆行业内率先开展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校外“第二课堂”。2021年起,围绕“双进”服务“双减”,重庆科技馆又以打造“馆本课程”“雏鹰计划”“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等科普教育产品再度发力,与20余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持续推动馆校融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作为重庆科技馆体系的“龙头”,重庆科技馆还依托流动科普设施,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其打造的流动科技馆辐射受众近250万人次,科普大篷车覆盖全市38个区县,进乡镇、进社区行程超8万公里、参观人数超126万人次。“科技馆之夜”“科普嘉年华”……一系列重点示范项目,极大地增强了科普影响力和辐射力。

  搭乘科技发展的列车,重庆科技馆近年来也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智慧科技馆”发展。采用数字集成技术实现场馆供冷供热实时调控,为观众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展示技术,对展品及布展进行数字化改造,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上线智能化游客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窗口“一件事一次办”……在“数字化变革”中,重庆科技馆行稳致远。

图为孩子们在重庆科技馆内感受科学魅力。重庆科技馆供图

  从项目规划到2009年正式开馆,从“建起来”到“优起来”,从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到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从“10年强基础”到“15年求跨越”,从注重展教服务到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

  重庆科技馆负责人表示,下一个15年,该馆将继续在重庆科学普及事业中“打头阵、作先锋”,勇做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教兴市的践行者、实干创新的引领者。(完)

【编辑:张子怡】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