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让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配得上”

发布时间:2024-11-15 05:13:55 来源: sp20241115

今年毕业季,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明月科创实验班”首届本科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不仅获得多笔产业投资,还孕育出两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的科技企业,一度在创投圈“刷屏”。

“明月科创实验班”的成功,得益于“重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地点上,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在两江新区,与众多科创企业为邻;在教学方式上,学院与头部企业合作确立300余项工程课题,让学生动手研究企业真实问题,增强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能力;在课程体系上,学院立足重庆产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科学、工程、设计等融合课程,提升他们的跨界思维能力;在师资队伍上,学院组建起500多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导师库,由企业导师牵头负责学生的实践课程,帮助他们实现“入学即创业”“毕业即就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期,企业迫切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方面,许多工程专业大学生又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所供非所需”、供需不匹配。一些高校在办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工科理科化、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授课内容陈旧过时、与实际脱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挂牌子”“签协议”层面,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平台和实践项目。

破解工程人才“配不上”问题,关键是要“以需定供”。与数理化等理科教育不同,工程人才直接面向产业应用,对实操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工程教育必须准确适配产业结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学精准对接企业所需。同时,也要“引需助供”,拓展办学边界,与企业共建导师队伍、共设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进车间、上产线,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打通从“校内所学”到“产业所用”的双向通道。

令人欣喜的是,工程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先后支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了3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了2万多名来自企业的老师,凝聚了5000多个来自企业界的真实问题,为课堂教学带来宝贵的一手资料,使“重知识更重能力”的培养特色更加突出。

诚然,提高工程教育的实操性、针对性,使学生“所学即所用”,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期待出现更多“明月科创实验班”之类的创新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更好助力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责编:王震、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