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16 19:08:28 来源: sp2024121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指出,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2%,距离70%的目标不足4个百分点,年均0.8个百分点左右。按照目前城镇化年均提高速率,达到这一预期目标虽然难度不大,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

  2010年-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9.95%提高到63.89%,年均提高约1.4个百分点。但2020年之后的3年,年均提高速度下降到0.76个百分点,下降了接近一半。

  城镇化速度的转变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这也与城镇化接近中后期平稳阶段有关。因此,5年后城镇化率达到或接近70%的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预期,是对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一个积极的判断,向社会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2028年底城镇常住人口或将达10亿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未来5年年均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至少需要0.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5年,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量会达到5500多万,到2028年底,我国城镇常住总人口将接近或突破10亿人大关。

  一个国家城镇总人口突破10亿人口大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全国总人口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增加5500万人,意味着由乡村到城市转移人口5500万。乡村人口将下降到4.2亿人左右,到2030年或将降至不足4亿人。

  因此,在城乡结构和格局将持续调整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资源布局,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全国城乡发展的区域总体格局进行统筹。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过程会经历前期的缓慢变化阶段,中期的加速提升阶段和后期的平稳变化阶段。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6.2%,正值由中期加速阶段向后期平稳变化阶段过渡。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乡村人口存量多,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乡村人口规模仍然将近4亿人,城镇化仍有较长的路程要走。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普遍超过80%,未来我国城镇化稳步提高的趋势将延续较长的时间,保守估计至少15年。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意味着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将继续攀升,流动人口市民化将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就达到了3.76亿人。如果未来城市落户规模没有大幅的提高,到2028年底,流动人口规模很有可能突破4亿人大关。

  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市民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流动人口落户速度有所提升,在常住人口城镇化高歌猛进过程中,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没有被继续拉大。但与此前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两者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未来5年,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当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新增5500万人,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仅城镇化持续推进这一大动力,就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能。

  同时,这对目前面临深度调整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也是一大利好,能够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的存量房,也会在家庭消费品、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更大的城镇消费市场。

  按照《行动计划》,实施都市圈培育是重要的战略方向,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的都市圈,将是人口流向的重点区域。与以往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相比,都市圈内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促进,分工合作,形成一体化梯次格局,有助于避免以往不同城市出现“苦乐不均”现象。

  那些人口规模密度高但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在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正因此,这些地方将是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这是在存量基础上做大增量。

  就此去看,如果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的目标,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相当大的推动力。

  作者 田明(学者)来源 新京报 【编辑:刘湃】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