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支付怎么变得越来越复杂

发布时间:2025-01-09 04:13:48 来源: sp20250109

  强制关注公众号 自动跳转广告 获取大量个人信息

  扫码支付怎么变得越来越复杂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 本报见习记者 丁 一

  “下单界面到底在哪?”来自山东济南的张女士前不久到北京旅游,在北京朝阳一家购物中心某品牌饮品店扫码下单时,被复杂的操作界面搞得心烦意乱。

  原来,她扫码后反复跳出又一个二维码,显示“添加福利官领购物券”。张女士觉得自己只是来北京旅游,今后完全用不到这项福利,便拒绝添加。可她始终找不到付款界面,咨询服务员后被告知,界面右上方不起眼处有3个小点,点击最中间的小点就可以下单。

  “扫码付款就像剥洋葱,剥开一层还有一层。二维码应该是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怎么反而成了‘拦路虎’?”张女士吐槽说。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餐饮店、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均存在线上支付操作烦琐的情况,有的需要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才能下单付款,有的会跳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

  受访专家认为,商家此举暗含投放广告、分析整合客户信息、为用户“画像”等营销思路,大多数点餐程序将应当明示的内容隐藏在“同意规则”“隐私政策”当中,或是以极小的字体等其他不显著的方式,让消费者无法轻易辨识或获取经营者所要告知的内容。这些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亟待相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

  层层点击才能付款

  强制关注套路多多

  山西太原的苏先生直言“苦二维码久矣”,“扫码之后全是广告”。很多次,他扫描二维码后,出现的是小程序,但一点进去就会自动跳转广告,不小心触到立马就会进入另一页面。

  “只要我的手机有轻微震动,这个机制都能感受到并自动跳转广告。如果是单纯的网页投放广告,我还有选择关闭、拒绝的权利,但这种通过手机轻微震动去触发广告的行为,很难关掉。”苏先生如是说。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东城、西城、朝阳多家商超发现,一些店铺在扫码点餐过程中为顾客设置了烦琐的操作程序,有的还需强制关注公众号,“不关注就没法消费”。

  在北京西城一家饮品店,若不扫码关注公众号则无法点餐。关注公众号后,记者立刻收到了加盟广告和转发赠送饮品的信息,公众号最下方自左到右出现的是“我要点餐”“会员中心”“品牌加盟”三个选项。最后,点击“我要点餐”,才来到点餐小程序。

  “有时在医院开药,附近有扫码免费领塑料袋的机器,往往需要关注公众号才能领。但我经常遇到‘套中套’:扫码关注后,还需要让我再关注另一个,这样连续关注几个后,才可以得到塑料袋。”北京市民赵女士吐槽,而且公众号内容大部分是引流广告,甚至会有些不健康的低俗内容,还有可能导向病毒链接。

  赵女士说,相较于这种“套中套”,她更愿接受付费方式,“与其频繁点击、关注、看广告甚至提供电话、昵称等个人信息,不如投币取用呢”。

  “一次,我在一家医院内停车缴费。那里的二维码会诱导开通一个19.9元每月的自动扣款。幸好我仔细看了,如果把弹出的付款页面当成该次停车付费,大概要等下个月自动扣费时才能发现。”一位受访者说,而且停车的时候一定要输入停车位编号、在手机上扫码付款,这对老年人很不友好。其父亲有老花眼,开车不用戴眼镜但看手机必须戴,为了车牌号几个数字折腾了很久。

  关于商家让消费者在扫码过程中关注其他信息的原因,受访专家认为有进行市场推广、增加商家自身平台粉丝数量、节约营销成本、收集消费者数据信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等因素。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郜庆看来,其中更暗含营销思路。一方面,商家可以在扫码点餐系统中设置会员体系,配置会员储值、优惠券等,增强客户黏性。另一方面,借助扫码服务引导消费者关注或授权,商家可以采集海量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整合,更精准地为用户“画像”,了解目标用户的价值、行为、需求、偏好等,向消费者进行活动促销、上新宣传或其他商业广告的消息推送,将数据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

  “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后就能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可以帮助商家做进一步的消费者群体分析,方便推送个性化广告等营销活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说。

  超过范围收集信息

  涉嫌侵犯顾客权益

  “关注公众号小程序—注册账号—找到页面但找不到停车缴费—找到停车缴费—输入车牌号—缴费”,广东江门的胡先生已对这一套操作习以为常,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插曲”:缴费过程中可能自动弹出减免券,消费者点开发现是“坑”,退出程序后又要重新输入车牌号,全程下来起码要耗费三五分钟,而且停车场一般信号很差,网速还慢,极其浪费时间。

  此外,他还发现当地某停车场小程序有暴露个人过往行程信息的问题。该小程序一车一码,扫码缴费。他的朋友扫描了二维码缴费,“缴费过后居然能看到我个人车辆以往的缴费行程,包括起止停车时间、地点、时长等”。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消费场所,扫描二维码后,还会弹出“需要获取个人信息成为会员才可以点餐”“获取地理位置”之类的提示,消费者如不同意获取个人信息就无法接受服务。

  北京海淀居民闫女士有一次去自家附近的一家饭店用餐,店员建议其扫码点餐。闫女士扫码后出现了一个注册会员界面,其中需要填写客户姓名、性别、生日、手机号码、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我一直不喜欢点餐还需要提供各种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和我用餐没有一点关系!此前填写信息时,我往往会填写一个错误的名字、错误的生日,这次要填的信息还比较多,令我越发排斥。”闫女士吐槽,“‘要输入验证码’像是为确保我填写的是正确的手机号码。”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反映线上点餐提供手机号等信息后被店家骚扰——“扫码点单以后,有商家通过电话号码搜索加我好友”“今天扫码用餐,给店家评价了三星半,晚上临近10点,商户来电希望我点满五颗星”。

  受访专家认为,商家此举或构成侵权。郜庆分析,“强制交易”不仅包括交易条件(如定价、数量、质量等)的强制,也应当包括交易方式的强制或变相强制。“在最低消费、谢绝自带酒水、开瓶费等传统格式条款之外,对交易方式进行强制或变相强制的规定,也应当视为格式条款。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郜庆认为,从实践中来看,大多数的点餐程序多将应当明示的内容隐藏在“同意规则”“隐私政策”当中,或是以极小的字体等其他不显著的方式,让消费者无法轻易辨识或获取经营者所要告知的内容。“在经营者未履行明示义务的前提下,无法得出消费者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结论。”

  他进一步提到,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了“最小必要”数据采集原则。在就餐场景中,顾客的姓名、性别、社交账号、电话号码都是跟就餐没有直接关联的个人信息,商家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知道“桌号+就餐人数+菜品数量”就可以提供餐饮服务,若经营者在设置扫码点餐、下载App等环节中,获取的个人信息超出上述规定的合理范围时,就会涉嫌过度获取消费者信息。

  “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授权其个人信息。部分场所在扫码后,消费者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郜庆看来,消费者采取何种交易方式完全取决于其个人意愿,经营者(尤其是公共服务行业经营者)理应完善配套措施,既要实现“消费智能化”,也应保留人工通道,不能通过隐瞒或强制手段来侵害消费者权益。

  “商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处理应以服务内容为限。”王叶刚认为,如果商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收集对方信息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和范围,或没有得到消费者明确同意就收集信息,也可能影响合同的效力。如果商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竞争优势,排挤竞争对手,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设置商家资质门槛

  明确线上操作规范

  如何简化消费,规范扫码消费乱象?受访专家认为,需要从政府、商家、消费者等层面发力。

  郜庆建议,明确商家提供服务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边界和条件,设置商家使用二维码服务的资质门槛,严厉打击违规使用二维码套取个人信息的乱象。制定或修订互联网餐饮行业服务规范,建立互联网餐饮服务的法律框架,明确线上点餐、支付等服务的操作规范,规范商家的公众号推广行为,禁止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

  “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制定相关合规指引文件,如上海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针对网络点餐、商超购物、餐饮服务、汽车销售行业、停车场扫码缴费等消费领域,分别制定了各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郜庆说。

  去年7月,上海市消保委会、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制定发布《上海市网络点餐服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对部分超范围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进行规定,明确扫码后要求获取“个人身份和财产相关信息”“精准位置信息”“关联登录获取的信息”等均属于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仅违反了最小必要原则,还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加大对违规商家的惩处力度,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扫码消费环节进行集中检查。要求商家和第三方平台在推出扫码消费服务前进行备案,明确商家的服务内容和信息收集范围等。对多次违规的商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开展相关经营。”王叶刚补充道。

  王叶刚认为,商家应当加强自律并优化服务。商家内部对扫码消费环节进行多重审核,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注、下载等点餐要求;应认识到持续经营和可观的盈利需要依靠优质的商品和专业的服务,而不是过度依靠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精准投送。如果仍然采取扫码服务,可以大幅简化界面和操作流程,去除不必要的消费者信息的收集,减少广告推送和营销干扰。

  “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使用更加便捷、安全的点餐方式,如普及独立的智能点餐设备,从物理上减少消费者个人设备的使用,从而降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郜庆说。

  王叶刚建议,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能够发现商家哪些行为属于不合理的扫码要求,并认识到这样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信息侵权。面对有些商家强制扫码关注、下载App等不合理要求,要及时拒绝,可以更换消费场合或者通过合法途径投诉举报。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胡寒笑】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