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助力帮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发布时间:2024-12-11 09:48:37 来源: sp20241211

村民们正在打包装箱干香菇。刘琪 摄

4月底,青海高原的寒意未消。笔者走进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映入眼帘。掀开其中一个门帘,笔者看到,一排排菌棒错落有序,一颗颗饱满的香菇正铆足劲生长,村民有的装卸菌棒,有的监测室温,有的清理废弃菌棒,忙得不亦乐乎。

“有了海北军分区的帮扶,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香卡村党支部书记马有财介绍,自2022年“军民共建产业园”建成以来,村里通过规模化种植香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目前,园内共有香菇大棚25个,新上菌棒37万棒,预计第一次采摘即可采收香菇1万余公斤,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香卡村是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聚居的行政村,位于东川镇东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海北军分区领导介绍,2017年,军分区与香卡村结成帮扶对子,如何尽快增加村集体收入,形成有稳定收益的产业,成为摆在军分区一班人面前的课题。

帮扶伊始,军分区尝试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发现,养殖虽然能帮助村民取得一定收益,但覆盖面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为找到带动村民普遍增收的新路径,军分区参加县、镇、村三级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意见、反复研究后认为,发展香菇种植既符合香卡村实际,也符合县委、县政府提倡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的导向。

“香菇最早发源于江浙一带,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香菇难以在超过28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种植产能正向内陆转移。香卡村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种植香菇,且产出的香菇营养成分更高。”“军民共建产业园”技术员刘选珠告诉笔者。

目标确定后,思路便清晰起来。2021年年底,军分区首次投入资金用于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启动和建设,2022年5月开始试运行。产业园由香卡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权属香卡村村民委员会,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初步建成4座标准化种植大棚,种植面积约1260平方米,新建晾晒场800平方米,改建冷储库1座,购置自动菌棒注水机5套、烘干机1台。

“运营初期,由于合作社社员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不足,为提高香菇品质、产量及效益,我们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4座大棚购置香菇菌棒7万棒,交由农业种植企业统一管理,村民可通过务工的形式到产业园学习技术,待技术成熟后,再由本村村集体进行香菇规模化种植。”马有财说。

经过初步探索,“军民共建产业园”依托联农带农机制,帮助不少村民通过香菇产业实现就业增收。“自从产业园建立,我就在这里务工,每年能赚2万多元,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村民张春花说,多亏了党的惠民政策和解放军的帮扶,让她不仅有了工作,还学到了香菇种植技术。

2023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香卡村香菇种植产业,省军区、军分区主要领导先后16次进行考察调研,并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最终决定再次投入资金,帮助香卡村在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旱台村建设“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

“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采用“借鸡生蛋”模式,依托旱台村现有资源,租赁大棚15座,种植香菇12000平方米,实现香菇产业规模化。

“菌棒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要碰掉菌丝,否则会影响香菇生长,棚内温度要随时监控……”在“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笔者见到村民口中的种香菇“能手”阿央金,他一边小心翼翼将成熟的香菇摘下,一边向同伴讲解采菇技巧。

“不久前,军分区联系香菇企业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培训。我以前靠有限的经验种香菇,培训后才知道,要种植出高品质的香菇,需要科学养护,要学的知识太多了。”阿央金说。

当前,香卡村的香菇由于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欢迎。“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负责人李文军告诉笔者,他们敢放开手脚干,离不开军分区为香菇销售提供的兜底保障。“军分区不仅大力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富农’活动,发动官兵及军属积极购买,还将香菇纳入物资采购清单。”李文军说。

如今,“军民共建产业园”双园联动,香菇产业年产值达到70多万元,带动3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帮扶工作,不断发展壮大香菇特色产业,延长香菇产业链条,扩大香菇产品市场,做好‘高原香卡香菇’品牌,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军分区领导说。(刘彦龙 文磊 刘琪)

(责编:陈羽、刘圆圆)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