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职校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发布时间:2024-09-21 07:59:56 来源: sp20240921

  “如果所有人都去考公考编,那谁来?”

  这是最近社交媒体上很火的一个话题。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说,“谁来给你们盖房子呢?”“谁来守护大西北电力呢?”“谁来确保你们的快递春节不打烊呢?”

  随后,一名中职学生把这段话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就算这份工作在父母、社会大众眼里不值一提,但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某个人得到了很大的幸福。”很快引发了网友两极化的评论,有人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也有人觉得推动社会发展更需要精英人群。

  这些讨论反映出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复杂态度,以及职业教育一直背负的争议。

  2023年6月13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

  不少从职业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手拿多个offer仍想“优中选优”

  在2023年的秋招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学生吴姗姗找到了心仪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她记得特别清楚,招聘会当天下午5点,结束实训课程的她匆忙回到宿舍换上职业装,在距离招聘会结束只有1小时的时间里,她面试了8家公司,拿到了5个offer(录用通知)。

  这只是她参加的一场招聘会。回忆起自己的秋招,吴姗姗感觉收获满满,她一共面试过15家公司,最终收获了8个offer。

  参加每场招聘会前,吴姗姗都会做很多准备工作。除了常规的简历制作和面试准备,她还给所有前来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做体检”。“每次举办招聘会,我们学校都会提前5天左右公布参加招聘会的所有企业的名单,我会挨个给这些企业做背调。”公司官网是否有备案,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是否按时交税,企业参保人数规模多大,有没有劳动纠纷和债务纠纷……这些都是吴姗姗的考量标准。

  吴姗姗在8个offer里“优中选优”,最终选定了一家从事人体工学椅研发和制造的公司,并于今年3月4日提前进入该公司实习,职位是外销部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的业务是对接国外客户,在一些跨境平台上开发客户并把产品销售到国外。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江毅也已进入公司提前实习。自2月29日进入上海铁路局杭州供电段进行入职培训以来,体能训练、理论学习、实操训练……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十分丰富,他乐在其中。“供电段负责铁路的牵引供电,铁路线路的检修维修,基本上碰到的电都属于强电。”江毅认为,从事高空作业及高压行业,岗前培训对新入职员工来说非常必要。

  他的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一大二时就开始了。在老师的建议下,江毅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提前了解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及招聘企业的岗位要求。“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公司需要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能力、积累专业资格证书、积极参与技能大赛。

  江毅在两场秋季校园招聘会中投递了十几家企业,拿到了8个offer。在杭州电缆、中国石化、浙江能源等央企国企中,他选择了上海铁路局。一方面是因为可观的薪资,另一方面,“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部门,更能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江毅说。

  记者联系到吴姗姗时,她刚刚带一批客户参观了工厂的生产线,为他们介绍了公司产品。这一个来月,她已经接待了近10次国外客户,这些客户多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部分欧美国家。

  两名同学都十分认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吴姗姗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院招和校招的机会,如果想找专业对口的岗位,可以重点参加院招”。江毅也表示,尽管学校的专场招聘会规模比不上大型招聘会,但是“精准对接,契合度高、匹配性强”。

  “我们对春招的依赖很小,同学们基本在秋招中就能签约。”作为班长,江毅对班级同学的就业情况十分了解,“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找到工作了,大部分已开始提前实习,剩下的同学都在准备专升本考试”。吴姗姗所在的班级共有43人,除了专升本的同学,其他人也都找到工作了。

  与上述两名同学不同,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海外订单班”班长廖志勇没有参加招聘会,他去年12月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企业、学校和我们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大三学期实行‘4+6’机械方向培养实习模式:4个月在校理论实习,6个月赴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企业实践学习。”实习期通过后,廖志勇将正式成为一名海外售后服务工程师,前往俄罗斯、印度、以色列等国家进行工程器械的售后维修工作。

  “如果没有学校和企业提供这个平台,我想靠自己的实力出国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廖志勇认为趁着年轻应该多出去走一走,积累技术经验。为了胜任这份工作,他正在苦练英语,尤其是口语表达,“这是我的弱项”。

  “学校近3年的就业率逐年递增。”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奇说,该校2021年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83%,2022年增长为89.00%,2023年达到93.32%。其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就业率高达97.53%,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为96.39%,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94.35%。

  研究生、本科、专科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质上是差异化的竞争。赵奇认为,专科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专科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更为突出,这对他们的就业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多次调整专业目录 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

  近几年,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新一线城市,制造业企业缺工现象越发突出。人社部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车工、焊工。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

  在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一直是经济的重要支柱。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制造业对广东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日安表示,学校近3年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且稳定,主要得益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使得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我们学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发展,因此我们与企业合作比较紧密,学校专业的设置以及各专业招生数量和规模的调整,总体上还是按照广东产业发展需求来确定的。”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春季招生计划为例,与2021年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人数减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增多,新开设了新能源装备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专业。这与广东发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的规划紧密相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发现,顺应时代发展,专业调整紧跟市场需求的不只这一所学校。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也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招生名额,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不仅紧密对接和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还参考相应专业的就业情况。比如,该校今年撤销动漫设计专业,新设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因2023年工程造价专业就业不够理想,缩减了工程造价专业2024年的招生计划。

  在国家层面上,为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5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2年的10年里,职业教育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变迁动态地对接。

  高技能人才正成为市场紧缺资源,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立足区域性、行业性特色优势,通过访企拓岗等渠道,深入了解当地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大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引导学生到制造类企业、基层一线等领域就业。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学院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专业学生朱帆前年12月就进入一家新能源投资公司从事光伏运维工作。该校老师每年都会访企拓岗,每专业按一定的数量要求拓展毕业生就业岗位。“企业来招聘时,我通过三轮面试后就进入这里。”

  尽管后来有规模更大的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还是选择了这家公司。“因为它成立时间并不长,一直在不断引进新能源领域新型技术,与公司同步成长会让个人成长得更快。”事实确实如此,不到两年的时间,朱帆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职级已经升了一级。看着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业务越来越广泛的公司,他很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未来我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争取尽快能够独立完成项目”。

  毋庸置疑的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技能培训。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开设学徒制班渐成常态。

  在对山东光伏上下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后,淄博职业学院今年同一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光伏产业学院,首届招生30人,从光伏、储能等方面服务地方的新兴产业。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斌认为,“技术和生产工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端,非常清楚行业产业的技术变化和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及规格要求”,所以一定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及标准的研制工作中。

  “这两年明显感觉企业主动找学校定向要人的多了。”李斌说,山东作为工业大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发展均衡。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产业发展,淄博职业学院基本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订单班。从专业的设立,课程、教材、师资的互配,以及考核评价机制,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见习。“一毕业就能上岗,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企业就更愿意要这种适应性特别强的学生。”李斌见过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有好几家企业排队等着要。

  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给了我们职校生很多信心。”江毅说。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多所职业院校教师都表示,学校每年收集接触的岗位需求量都比毕业生人数多。“不少企业的技能人才仍面临巨大缺口,据我了解,部分职业院校推荐岗位数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甚至高达15∶1。”赵奇说。

  学校与企业、市场深度融合的效果十分显著。淄博职业学院近3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7%。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很多专业都实现了百分百就业,黄日安举例说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等技术类专业的就业率是最高的,薪酬待遇也相当不错。

  转变就业理念 在基层和一线积累经验

  招聘季来临之前,吴姗姗和江毅都很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

  担心的来源非常具体。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学生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学校就是一所大专。“想找一个工作轻松、待遇好、自己又非常喜欢的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吴珊珊说。

  “劳动强度大”和“入行门槛低”曾经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岗位的普遍印象,但改变已经发生。“以制造业为例,现在来我们学校招聘的制造类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明确考核标准,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仅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而且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赵奇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的岗位整体越来越少。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时尚创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妍做调研时也去过很多企业的车间,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整洁,数台机器人可以辅助作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强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徐妍发现,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拒绝就业,抱着“随大流”心态备考专升本。还有少数同学认为就业就是去打工,心态不好、状态也变差,只想着混个毕业证。“这反映出职校生对身份认同感的欠缺。”她说,转变就业理念,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坐标系是职业院校需要开展的一门必修课。

  “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蓝领而非白领。”赵奇表示,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的专业老师和就业指导课老师就不断“科普”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工作种类、就业环境及薪资待遇水准。“让学生对就业有一种合理的期待,而不是好高骛远。”

  “市场需求越刚性,市场需求越强烈,那你的职业前景越光明,别人为你更高付费的意愿就越大。”这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振涛在给学生做就业辅导时常说的一句话。他教学生分析自己求职的职业岗位是否具有“技能长期性”,即分析这个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是否具有持续的需求、是否能够随着时间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是否能够为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支撑。“这样避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采取骑马找马的方式,简单选择入职,而影响后面的职业发展。”

  职业院校中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专升本。黄日安表示,近几年,专升本的数量一直在变多,“今年全校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占比在15%至20%之间,文科类专业相对较多”。

  很多企业在招收文科类专业时,更侧重于看文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吴佳青深知这一点。“提升学历可以让自己比同岗位的竞争对手更加突出,会更好就业。”她所在的专业一共有两个班级,每个班级39人,一半的同学选择了升学。吴佳青打算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工商管理的专升本学业,之所以选择跨专业,她坦言是因为管理大类比较好就业。

  江毅深知铁路电力线路检修这份工作的辛苦:工作环境艰苦、夜间作业、高空作业、接触高压强电、没有传统节假日……但对即将驶入长达40多年的事业长河,这名24岁男生的信心像风一样涨满船帆。

  “我非常珍惜基层的工作经历,这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因为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答案最终都是要从一线来的。”江毅甚至希望自己在基层待更久的时间,“干得越久,越能真正了解一线需要什么,得到的问题反馈才越真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江毅羡慕那些站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的年轻人。近几年国家推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明显提升。他打算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提高自身本领,争取用10年时间成为一名行业内的“技术大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