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 《土生土长》《用土建造》在沪新书首发

发布时间:2024-09-19 22:12:04 来源: sp20240919

   中新网 上海1月13日电 (记者 许婧)土,作为最自然的建造材料之一,在营建活动中常展现出令人惊奇的多样性,对人们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进行双重塑造,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土为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营造传统之一。我们如何理解土这种材料?如何做生土建筑?未来,土还能做什么?

多种多样的土。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13日,由明珠美术馆、北京建筑大学和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联合主办的“《土生土长》《用土建造》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作者、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穆钧,《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译者、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蒋蔚,分别围绕中国传统生土营建智慧及其现代革新应用实践、国际视野的背景下诠释了生土材料应用的科学机理与读者做了分享。

中国传统生土营建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过去十余年来,穆钧和团队结合我国城乡建设的现状条件,开展了系统的、在地化的技术研发以及大量的示范建设、工匠培训和项目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一书对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总结,首次从全国层面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科学原理、国际当代生土建筑优秀案例、土上工作室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收录400余幅图像。

  “这本书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我国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了解现代生土材料科学的同时,思考并审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工艺在今天的应用潜力以及适宜的发展定位。”穆钧说,尽管我国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但生土材料的应用传统遍及全国各个省份。这充分证明,可就地取材的生土材料及其营建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适应性,其中蕴含着大量因地制宜、因需而异,且具有科学性和理性的生态营建智慧。

  蒋蔚谈到,翻译《用土建造》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崭新视角去理解土这种材料,这本科普著作涵盖了生土这种建筑材料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原始土材料、土办法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建立了连接,“土不是边缘的材料,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过去是,未来仍是”。

土的施工工艺——工艺轮。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据介绍,《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一书以400余幅高清图像、插画、对照实验照片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生土城市和建筑、土的建造工艺、土材料的特性和革新等,从土的微观结构到宏观属性、从材料的工艺到相生相长的文化、从前人的智慧到未来的远景都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内容不仅使传统建造者的实践重新焕发光彩,也让读者在深入了解土这种最普通的物质同时,为未来带去更多的创新可能。

《土生土长》《用土建造》新书发布会现场。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刘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印武,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孟凡浩,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立超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智慧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多元应用潜力。

  由中国、日本、瑞士和法国艺术家联手呈现的“生土礼赞”展览正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从传统到现代、从材料到建筑、从科学到艺术,呈现一幅以生土绘就的“画卷”。作为策展人之一的穆钧、蒋蔚为与会嘉宾和观众们做了导览。(完)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