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为AI“复活”亲人划定红线

发布时间:2025-01-11 18:34:16 来源: sp20250111

  “一位20多岁的女士,母亲在6年前去世了,想让我做一段‘复活’妈妈的视频。”在江苏南京从事短视频工作的常某,半年前开始用AI技术帮一些人“复活”逝去的亲人。今年清明节前,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的话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在这个时代,AI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近期,利用AI技术“复活”逝去的亲人成为了一种新兴服务,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背后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AI“复活”亲人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缅怀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再次感受到亲人的音容笑貌,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慰藉。然而,这种技术的运用也必须在严格的伦理和法律框架内进行。

  从伦理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虑这种“复活”行为是否尊重了逝者的意愿。如果逝者在生前明确表示不愿意被以这种方式“复活”,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违背其意愿进行此类操作。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这种行为是否会对生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过度依赖虚拟的亲人形象,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从法律角度来看,AI“复活”亲人涉及多个法律问题。首先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在使用逝者的个人信息进行AI模型训练时,必须确保这些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其次是肖像权和名誉权的问题。如果未经逝者近亲属的同意,擅自使用逝者的肖像和名誉进行商业活动或传播,将可能构成侵权。最后是著作权的问题。如果“复活”的亲人形象被用于创作作品并进行传播,那么这将涉及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亟须为AI“复活”亲人划定明确的红线。首先,应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确保这种技术的运用在尊重逝者意愿和保护生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肖像权、名誉权和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这种技术的合法运用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相关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行为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性,也要时刻警惕其背后的伦理和法律风险。只有把握好创新、伦理和法律之间的平衡,我们才能确保技术真正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工具。

(责编:马昌、王珂园)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