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人民眼·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20 02:23:57 来源: sp20240920

  图①:修缮中的徐家窑。   姚 飞摄   图②:修缮后的徐家窑。   图③: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明清窑作群坯房内,一名师傅正在利坯。   郑晓卿摄   图④:小朋友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一家研学机构体验陶艺。   图⑤: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图②图④图⑤均为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引子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千年瓷都”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带,西邻昌江,东至中华北路,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以及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周边里弄民居、陶瓷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组成。曾经,这里“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如今,陶阳里正成长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肌理。众多匠人在这里传承陶瓷制作等传统技艺,来往游客在这里品味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日前,记者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探访老街区的变迁、老技艺的传承,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修缮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的修复为老街区保护探路

  徐家窑,很多游客参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一站。看着老窑口前那一张张好奇、兴奋的面孔,67岁的余喜来总会想起12年前的那个早春。

  2012年2月的一天,余喜来接到时任江西省陶瓷公司经理刘子力的电话,邀请他一起看看徐家窑。

  作为景德镇历史上保留完整的镇窑,徐家窑在余喜来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感,“14岁那年,我跟着父亲来到景德镇建国瓷厂烧炼车间当工人,就在徐家窑烧制瓷器,一干好几年,直到窑口停用。”

  多年以后,当他跟随刘子力再次走进徐家窑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心疼:老窑口废弃多年,只剩下断砖碎瓦。

  “徐家窑外不远就是景德镇市中心,如果有一天这里拆迁,只需一辆铲车、一个晚上,徐家窑和它承载的历史就彻底湮灭了。”余喜来说,看到眼前的情形,他和刘子力当即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把徐家窑和周边的制瓷作坊修缮保护起来!”

  “我们希望在徐家窑周边系统地展示陶瓷制作技艺和景德镇制瓷历史。”当年,刘子力精心准备了15页幻灯片并来到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汇报了以徐家窑为主体、涵盖周边10余栋老旧坯房的保护与修缮计划,得到积极回应。

  不久,国家有关部门批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国家开发银行随后拨付了相关专项资金。2013年,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修缮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同年,余喜来调任景德镇建国瓷厂党委书记,徐家窑修缮成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听说要修徐家窑,很多老师傅甘愿放弃其他挣钱的活计也要回来。”余喜来说,“老窑口修缮需要老师傅们参与,我们加以鼓励引导,允许每一位参与修缮的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老窑口的砖上。”

  重修徐家窑,窑砖大小严格参照老窑砖标准烧制;近15万块砖,师傅们用了3个月,一块一块拼好弧形的窑面;窑工担柴上窑的木板,大家凭着记忆手工制作。

  “师傅们努力还原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回忆哪个角落放着茶缸,油灯点在哪里,椅子放在哪里……”余喜来说。

  “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就是让到访徐家窑的人真切感受到我们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留住老窑砖承载的那段历史与文化记忆。”指着窑前挂着的修复徐家窑后拍下的“全家福”,余喜来感慨,“这几年,照片里有的人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名字已成为徐家窑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修复基本完成。虽不是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时常来看徐家窑修缮,“没想到,老窑口真的一点一点复原起来了。”

  要修复的不止徐家窑。翁彦俊介绍,历史上的陶阳里曾集中了全国许多优秀工匠,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仍是景德镇陶瓷核心生产区域之一。后来随着陶瓷机械化生产的普及,隧道窑等现代窑炉取代了传统柴窑,陶阳里及其所代表的手工制瓷业逐渐衰落,“老窑口被废弃,老房子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各种私搭乱建影响了街区风貌,也给文物保护带来风险。”

  2016年初,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全权负责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工作,刘子力成为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多个部门及江西省陆续投入专项资金、基金支持,景德镇市正式启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工作。

  “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的成功修复,走出了老街区保护的一条新路。”刘子力说,“虽然当时有人存在畏难情绪,也有人提出‘拆了重建’等不同意见,但景德镇市委和市政府顶住了压力,力主对陶阳里进行保护性修缮。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是对历史尊重、对后人负责。”

  精细修复

  调研先行,科学规划,下绣花功夫修复,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都讲述历史

  “老城还在吗?”

  2016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应刘子力之邀来到景德镇,见面就问。目睹一些地方老城湮灭在新城建设中,对景德镇能否保留一些老街区,张杰心里有些吃不准。

  用脚步寻找答案。之后半年,张杰带团队每天早出晚归,老街巷走了一遍又一遍,规划书改了一稿又一稿。陶阳里的每个里弄,他们都拍照记录,对每座建筑的修建年代、建筑质量、价值评估等一一标注。

  指着一份厚达40厘米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书,刘子力介绍,这是张杰团队半年的调研成果,市里据此制定了街区保护修缮的详细规划,“在制定规划、保护修缮的过程中,有过不少观点碰撞、调整论证,为的是让修复工作更科学、更精细、更精准。”

  一次,面对几栋近代建筑是否拆除的问题,刘子力与张杰团队各持己见。刘子力认为建筑本身文物价值较低,不如重建几栋与周边风格相统一的建筑。张杰团队则认为,这是陶阳里历史的一部分,在不影响整体建设格局的前提下,应该保存下来。最终,刘子力被说服。“不断讨论碰撞,保护修复的整体思路日益清晰: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组门窗、一个物件,不放弃对每一个历史切片的保护,在精细化修复过程中,努力还原老街巷独有的历史文化肌理。”刘子力说。

  精细化修复,体现在举一反三、统一标准。一次,施工方正修复一栋民国时期老建筑的窗户,刘子力见到后认为窗户尺寸不准确,便带施工人员走进老城区一座保存尚好的同时期老屋。仔细对比丈量后,施工人员心服口服,重新制定了修复方案。

  为防止再出现类似问题,刘子力带着规划方和施工方代表,分门别类对老城代表性建筑的门窗进行实地测量,作为修复施工参照。这些不同年代景德镇老房子的门窗等部件资料,一直保存在施工方的电脑里。

  精细化修复,点滴之间见匠心。漫步陶阳里,墙壁上,斑驳的历史印迹和当年的广告标语被留存,作为一段历史记忆的见证;道路上,为了让砖缝里像从前一样长出青苔,工人们拿着小刮刀一点一点将三合土填进砖石缝隙……匠心打造,陶阳里迎来新生。

  “儿时记忆中的老建筑、老场景已消失多年,如今又重现眼前。”走在陶阳里弯曲的里弄里,翁彦俊感慨。更让他高兴的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在陶阳里落成,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这个拿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项一等奖的建筑群,让从御窑厂遗址区域挖掘出的6000多箱瓷片和数千件瓷器,有了一个更好的家。

  傍晚,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橘黄色的灯光照在红砖窑上,给人以暖意。正在这里举办的“瓷都千年”特展,吸引了众多游客。站在明代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展柜前,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郝国江自豪地介绍:“当年这款香薰共出土了6只,2020年二次修复时,我有幸修复了其中一只。现在还记得把它捧在手上的感觉,仿佛和历史对话……”

  鸭形香薰出土,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受制于材料和工艺,当年只能进行简单修复,拼接处的胶水已经泛黄。2020年,随着御窑博物馆的建设,为让这些老物件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游客,御窑博物院对其进行二次修复。“面对48片残片,从清理到备材,从修补到雕纹,我们既关注器型整体,更注重细节修复。”郝国江说,“比如鸭翅纹理模糊的地方,我们利用核雕等技术,用刻刀进行手工雕饰,一笔一画刻出与旧有花纹走线、深浅一致的纹路。”

  “精细化修复,还体现在对出土文物的精心呵护,让文物和陶阳里融为一体。”刘子力说,“通过精细化修复,要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都讲述历史,让整个街区包裹着‘千年瓷都’的记忆,将往事与时光定格。”

  守护技艺

  吸引老匠人入驻,推动老手艺传承,构筑有气质底蕴的陶阳里文化空间

  “能不能推荐一下,我们也想进驻陶阳里……”精细修复后的陶阳里名气渐长,余喜来常常接到老朋友的电话。

  “能不能进驻,得看你手上的功夫现在怎么样。”余喜来总是这般回复。

  见证了陶阳里变化的余喜来,如今和20多位老工匠、老厂长们一道,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弄管家”办公室工作。作为里弄管家,他们可以推荐匠人进驻,也帮着陶阳里把好入驻商户的技术门槛。

  “物质空间的精细修复,为陶阳里搭建了文化空间的骨架。我们还要守护传承好传统技艺,让文化空间更加丰满、更有气质底蕴。”余喜来说。

  这两年,里弄管家们常在街区里弄探店,听取商家建议,思考街区的发展方向。“陶阳里不只是买卖陶瓷、销售小商品的景区,还应成为匠人们的家园。”刘子力说,“目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200多家店铺仍有余位,许多商户想要进驻。我们严格标准,商户没有真手艺或者特色商品不多的,莫进。”

  跟随余喜来拐进毕家上弄的一家青花瓷工作室,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陶瓷手工艺品。65岁的景德镇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忆民正教17岁的孙子刘佳忻在一个白盘坯上勾画金鱼戏水图。他握住孙子的手,轻轻添上两笔,鱼尾立刻活灵活现。“在我们家,传到我孙子这辈儿,就是四代人做陶瓷。”刘忆民说。

  从小跟着母亲学做陶瓷,刘忆民当年的工作室就在徐家窑旁的罗汉肚弄。后来随着徐家窑衰落,他也搬离了陶阳里。直到2016年,见到修复后的徐家窑,刘忆民激动难抑,又把工作室搬回了陶阳里。

  工作室内,一群年轻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作画,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刘忆民不时走到几名学徒身后,手把手地指导。“入驻陶阳里有个规矩,就是希望我们多带一些徒弟,多在老技艺的传承上发挥作用。”刘忆民说。

  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古朴别致的老屋街巷焕发神采,一项项传承保护的手工技艺令人赞叹:利坯师傅凝神聚气,用利坯刀将快速旋转的陶器削得光滑平整;上釉师傅用釉鞭勾住一个碗,在釉水里轻轻一转,碗身釉色均匀,碗口干干净净;画茶花的师傅,寥寥几笔,便在茶碗上绘出一朵茶花从花苞到枯萎的意境……

  “很多老师傅都是当年景德镇十大瓷厂的老手艺人。”刘子力介绍,近年来,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陶阳里打造“非遗聚落”,已引入明清窑作群、四大名瓷馆等陶瓷技艺业态。

  “非遗聚落”打造好后,余喜来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把当年下岗或退休的老工人请回来,却又担心他们已经手艺生疏,“没想到,走访了20多人,家家屋里都摆着当年吃饭的家伙,20多年了大家都还没有丢掉手艺。”

  2016年11月,作为景德镇最大的柴窑,修缮好的徐家窑在停烧38年后成功复烧开窑。在此之前,余喜来带着几位经验丰富的把桩师傅,用两个月时间在全市征集了3000多件瓷坯,放到窑里烧制。“虽然陶瓷已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在老师傅心里,手工烧制的瓷器色泽、纹理独具特色,更凝结着匠心,代表着老技艺的传承。”余喜来说,入窑工序复杂,光摆坯就要好几天,但那些日子,他和几位把桩师傅昼夜不停、乐在其中。

  “点火!”随着温度变化,瓷坯窑变出万千色彩与姿态。“从观测孔中盯住炉火,随时根据火焰颜色调整松柴送入量,考验的就是老师傅的眼力和经验。”余喜来说,第一炉窑烧制过程中,几位老师傅轮流值班,丝毫不敢松懈,“大家都很兴奋,终于圆了‘徐家窑一定会再烧起来’的梦。”

  迄今为止,徐家窑烧制的瓷器市场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老手艺烧制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余喜来说,手工烧制瓷器技艺的延续,让老手艺人能够相互交流,学徒可以亲身实践,游客能够参观研学,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发展。

  目前,陶阳里活跃着40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涵盖包括“挛窑”(砌窑和补窑)、拉坯、利坯、烧窑、把桩等在内的全流程传统陶瓷生产工艺。

  文旅融合

  挖掘、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场细雨淋湿了石阶深巷,润泽了青砖黛瓦墨脊。一阵古筝轻音传至耳畔,循声拐入程家上弄,便来到了任一心的“弄里画春秋”工作室。

  身着苏式刺绣古装的任一心,边沏茶边向记者介绍自己: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来到景德镇学习传统的青花纹饰描绘技法,2019年在陶阳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进行技艺创作的同时开展文化宣传。

  “陶阳里很古老,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技艺与记忆。它也很现代,可以包容各种创新创造。”任一心说,氤氲在陶阳里的传统文化氛围里,她萌生出以视频短片形式推介景德镇和陶瓷文化的想法,并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拍摄团队。

  任一心向记者展示他们拍摄的一个短片:镜头从紫禁城拉到丝绸之路,耳畔响起丝路驼铃,最终定格在陶阳里;拉坯工匠手上泥土千变万化,窑火燃起,窑工从窑炉里取出精美的瓷器……“这是我们和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用于向游客推介陶瓷文化,让更多游客了解、走进陶阳里。”任一心说,“在短片制作过程中,公司帮着沟通协调、宣传推介,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通过与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这几年任一心组建的拍摄团队从3人增加到13人,制作了150多个短视频,还依托陶瓷文化和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汉服旅拍、苏绣制作、陶瓷文创等多个文旅板块内容,2022年这一板块的营收近300万元。

  “以前,部分入驻陶阳里的商家只把这里作为产品展示的窗口,营业额很低。2023年起,我们与商家探索联营模式,不再按店铺面积收取租金,而是采取营收保底、利润分成的形式,以吸引更多活的业态入驻。”刘子力说,双方联营,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为商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让商家更有归属感。

  “这个展太赞了,快去打卡”“没想到,陶瓷还能这么看,这么玩”……2022年10月,一场以“御窑天下·青花秘境”为名的陶瓷展览在陶阳里开幕。展览打破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空间局限,将御窑厂考古遗址展示区及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也纳入展览场域之中。结合线上游戏程序,游客可通过线上扮演窑工、督陶官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体验陶瓷制作过程,实现线上、线下空间互联。

  “完全没想到,原本计划半年的展览持续办了近一年,吸引13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30多万人次参与线上互动。”翁彦俊边说边拿出厚厚的一本文集,里面是印有鸭舌帽、鸭鸭伞、各式文化衫的文创产品设计图案,“我们准备参照明代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文物原型,打造卡通形象‘岁岁鸭’并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吸引游客。”

  “陶阳里因瓷而生,更要因瓷而兴。我们通过与文创企业合作、组织开办各类文化展览等形式,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街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刘子力介绍,2023年,陶阳里旅游人次超过370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为陶阳里文旅融合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刘子力介绍,近年来,他们持续寻找过去搬离了陶阳里的老住户、老匠人,邀请他们回来走一走,录一段视频,留下一段口述史,“他们的故事,是老街区文化和历史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版式设计:沈亦伶  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5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