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道班”——风雪唐古拉山上的灯塔

发布时间:2025-01-02 01:34:16 来源: sp20250102

  今年3月初,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西藏自治区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为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109养护保通点位于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的路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1990年8月,原交通部将109养护保通点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109养护保通点一代代道班职工接力驻守云端,在青藏公路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最高路段,顶风冒雪、以路为家,用生命守护这条“天路”的畅通,以血肉之躯将“天下第一道班”铸成一座彰显“两路”精神光芒的里程碑。

  从“茶水店”到“服务区”

  109养护保通点最早建立于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时,当时被称为“109道班”,几十年来因机构调整等原因,名称曾多次变更,直到2023年更名为现在的名称——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目前,109养护保通点共有39名职工,承担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路段59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道班名称虽然多次变化,但109养护保通点一代代职工始终不变的是对“两路”精神和青藏公路精神的传承和践行。

  109养护保通点养护着青藏公路海拔最高、路况最差、工作条件最艰苦的路段,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8℃,最冷时达零下40℃,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被称为“生命禁区”。由于养护路段穿越多年冻土地带,每年都会数十次发生泥石流、雪毁,路面沉陷、网裂、纵裂等自然灾害和公路病害,特别是唐古拉山路段每年春、冬季突发状况特别多,一下雪就出现路面结冰、交通堵塞。风雪就是集结令,道班职工们经常顶着七八级的大风起早贪黑地上路清除冰雪、疏通涵洞,保证公路的安全畅通。

  据科学检测,一个人就是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干活,消耗的能量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的消耗量。109养护保通点职工的日常工作量不仅不少于其他地区的养路同行,且他们大部分节假日都是在除雪、砸冰、保通中度过的,他们为青藏公路的畅通付出的繁重劳动是无法计量的。

  由于进出藏的车辆和司乘人员容易在唐古拉山极高海拔的路段上遇到困难和险情,109养护保通点的道班工人在1990年就自行组建了“茶水店”服务过往司乘人员,1996年,上级单位在此修建了救助站,2017年,上级单位又将救助站升级建设成服务区,持续为沿线司乘人员和过往的农牧民群众提供免费的开水、酥油茶、氧气及抗高反药品等物资,并不断提升着服务能力和水平。

  唐古拉山上的爱心驿站

  西藏壮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心向往之。近年来,青藏公路上驾驶私家车,骑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徒步到西藏旅游、探险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在翻山越岭到达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时已精疲力竭,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状况。

  109养护保通点设立的服务区便成为唐古拉山上的“爱心驿站”,服务区提供的免费炉火、开水、氧气、方便面,抗高原反应的葡萄糖、药品,以及临时住宿的床铺等,虽然条件简陋,却能为遇到困难的过往司乘人员迅速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109养护保通点的服务区,家一样的温暖抚慰了无数旅人的身心。

  2009年7月,湖北宜昌某单位一行7人驾车前往拉萨,到唐古拉山附近时遇到风雪,驾驶员出现强烈高原反应,致使车辆滑到公路下受损后无法行驶。正在几人无助无措时,巡路的109养护保通点职工及时发现了他们,并在1小时内组织了10多名工友,开着工程车带着施救工具,冒着雨雪赶到事故现场帮助修车。当道班职工把车辆拖出困境后,这几位湖北人感激地拿出2000元钱和一条烟道谢,但工人们摆手拒绝了,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到道班休整。

  2016年3月,因持续降雪,唐古拉山顶堵车严重,一位山西女游客发生严重高原反应,接近昏迷,109养护保通点三名职工步行7公里,轮换着将她其背至道班,马上进行给氧和救助,当她病情好转后又立即送她去安多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连夜返回工区的他们并没有休息,而是立即赶到堵车现场继续参与抢险保通。

  2018年7月,来自陕西的一家三口自驾旅游,到唐古拉山后,妻子和女儿都发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下车后步子都迈不开。道班工人们把这家人引进服务站吸氧室,帮他们吸上氧气,又倒上开水。经过吸氧和休息,一家人的高原反应都得到缓解,他们平安离开前一再感谢“天下第一道班”救了他们的命。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唐古拉山上延续……

  109养护保通点职工们长期无私地服务社会,却极为珍爱地保存着一份特殊的社会反馈——3000多封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的感谢信,以及记载着无数条表达敬意和谢意的留言本,感谢信和留言无不情真意切:“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温暖”“大爱无疆,道班工人高尚”“在109养护保通点照到了镜子,惊喜不已”“感谢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你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寒风无情人有情”“救助站里见真情,藏汉同胞是一家”“解我忧难铭记心,不是亲人胜亲人”……

  109养护保通点会议室的四面墙上,也挂满了各地游客送来的、寄来的锦旗,以及道班荣获的各种荣誉奖牌。对109养护保通点的职工来说,这些便是对他们艰苦劳动和无私奉献给予的最高褒奖。

  如今,“天下第一道班”的称号早已闻名全国,然而,长年坚守在唐古拉山上的公路养护职工始终是那样朴素和平凡,他们也会因为高寒缺氧而身患疾病,会因为风沙摧残而容颜憔悴,会因为身处荒原而心生孤寂,会因为思念亲人而黯然流泪。然而,无论身心经受多少磨难,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这条“天路”,没有离开父辈们就在此奋斗的道班。

  “再苦再累都不怕,只要公路畅通了,过往人员安全通过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在109养护保通点职工的心中,保障青藏公路畅通是工作任务,更是人生使命。

  血肉和生命铸就的里程碑

  “以路为家”绝对不是口号,青藏公路养护职工对公路的深刻感情和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要从他们的成长历程来理解和感悟。

  109养护保通点老工区长、原安多公路段党支部书记、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巴恰,在回忆往事时说:“青藏公路上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藏族养路工人,几乎都是穷苦农牧民出身,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汉族老大哥的帮助,没有这条公路,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也就没有今天的西藏。”

  1961年的一个夏日,少年巴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这位安多县扎达乡穷苦牧民家的孩子,遇到正在他家附近修路的汉族道班工人,他们中的一位招手叫他过去,从包里拿出唯一的一块馒头给他吃,饿极了的巴恰转眼就将馒头吃完。给他馒头的是道班张班长,见他吃得狼吞虎咽心里很难过,要知道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人们的粮食也不够吃。

  此后,这个牧民孩子就天天到公路边,帮修路工人捡牛粪、烧开水,工人们也很喜欢他,张班长还特地将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后送给巴恰穿,并且把他带到河边从头到脚洗了个焕然一新。从此,这个藏族牧民孩子与汉族道班工人相依为命,白天一起修路,晚上跟着汉族工人识字、读书,1962年,他被招收进道班,正式成为一名养护职工。有了工作的巴恰告别了缺衣少食的穷苦日子,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家人,幸福感油然而生,从此,他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唐古拉山上,守护着这条养育了他的“天路”。

  1985年10月下旬,一场史上罕见的暴风雪连续几天袭击唐古拉山一带,六七十厘米厚的积雪,覆盖了藏北15万平公里的地域。这场雪灾,危及那曲地区6个县、66个乡、7万多名牧民。大量的救援物资必须通过青藏公路运到灾区,而百余辆满载物资的汽车从拉萨等地驶向灾区时,却在唐古拉山口陷于厚厚的积雪中无法腾挪。

  当时已任109养护保通点工区长的巴恰,立即带领所有道班工人,冒着摄氏零下40多度的严寒铲除积雪,引导车辆向山下转移,一直忙到深夜两三点钟。当巴恰和同事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和冻得麻木的双腿回到工区时,看到院子里还滞留着200多名司机和旅客,都冻得直哆嗦,巴恰立即又组织养护职工把滞留人员分批请回各自的家,为他们烧火取暖、打酥油茶,将老人和孩子安排到床上、垫子上休息,各家的客厅、伙房和仓库全都用来安置遇险的远方客人。而劳累了一天的职工们则打着地铺或去会议室的桌子上休息。

  经过几个昼夜的抢险,路通了,救援物资顺利地运到了抗灾指挥部后很快分送到了灾民手中。在这场特大雪灾中,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藏北灾区的牧民永远铭记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组织的关怀,永远铭记青藏公路109养护保通点职工在生死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抢险作出的功绩。

  这次抢险救灾,巴恰和109养护保通点的职工们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人手脚冻伤甚至脚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有的患了雪盲症视力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疲劳过度、严重缺氧一病不起,但他们的心中却都为灾区群众全部获救而感到无比欣慰。

  109养护保通点职工们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无私帮助着灾区群众和遇险受困的过往司乘人员。数十年来,接替巴恰成为109养护保通点工区长的玛尔灯、巴布等带领着一代又一代养护职工,始终传承着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无数次在青藏公路上实施着各种救助。109养护保通点就像风雪唐古拉山上的一座温暖灯塔,照亮了青藏公路最艰险的路段。

  青藏公路上的一代代养护职工,不少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舍不得离开公路。1996年夏秋之交,109养护保通点23工区的工区长扎朗开车到离工区16公里的安多县城看望退休职工,在返回道班途中突然头痛欲裂,当他终于忍着巨大的不适将车走走停停开进工区院子时,再也支撑不住趴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了。同事们立即将他送往拉萨医院,但已经回天无力,当晚11时,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50岁。经医学检查,他大脑组织的三分之二已经化脓,被确诊为“陈旧化脓性脑膜炎”。医生非常吃惊,不相信一个人病到这种地步还能坚持工作!

  医生们不知道的是,扎郎坚守在唐古拉山养路的35年间,没有休过一次年假,一共只请过5天事假。当上工区长的10年间,没享受过一天节假日。长期超负荷的劳动,使他身患肺结核、慢性气管炎,尤其头痛越来越严重,曾昏倒在工地上10余次。同事们曾将他强制送到拉萨医院住院诊治,可他只住了3天就偷偷跑回单位,还拖着病躯带领职工起早贪黑到冰水覆盖的路面砸冰排水、疏通涵洞。

  扎朗生前常说一句话:“要死就死在道班的工地上。”他以生命践行了自己无悔的选择。在他的心目中,青藏公路的安全畅通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天下第一道班”的传奇就是这样蕴于养护职工们无声的坚守、奉献甚至牺牲中。

  青藏公路这条高原“天路”,至今承载着9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的运输量,保障唐古山路段的畅通便极大地保障了青藏公路这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全线畅通。坚守在天风浩荡的唐古拉山上,“天下第一道班”一代又一代养护职工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使命所在。

  70年来,109养护保通点的职工们用实际行动传承、践行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西藏自治区的表彰,2024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1年-2022年度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2023年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命名为“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和那曲市总工会命名为“司机之家”等;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四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部“感动交通”人物巴恰、巴布等,以及全国劳动模范、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玛尔灯,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扎才等一批批先进个人。(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宋贤丰 刘步阳) 【编辑:梁异】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