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丰收,奥斯卡回归传统

发布时间:2025-01-05 01:28:59 来源: sp20250105

  ◎周黎明

  第96届奥斯卡于本周一上午(国内时间)揭晓。很多人觉得没意思,既没有闹出念错大奖结果的乌龙,也没有谁在台上挥拳头。放眼望去都是弹冠相庆、你好我好,连主持人的调侃都客气得很,依然停留在20多年前小罗伯特·唐尼吸毒的题材。赵喜娜假裸体上台颁发最佳服装设计奖,便成了不多的出圈梗。(另一个亮点是高司令的歌舞。)

  《奥本海默》丰收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媒体和影迷,都猜对了《奥本海默》会荣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我斗胆猜测,该片荣获的七个奖项,大抵都赢了高票。(奥斯卡的票数从来不对外公布,连主办方领导都不知道。因此,高票获奖还是险胜,需依靠各种抽样调查及业内预测来分析。)

  一般来说,最早领跑最佳影片的作品,会引发评委疲劳,导致中途的转移目标,“爱上”另一部影片。但《奥本海默》一路领跑,却顺利跑到了终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诺兰及其作品早该得大奖了。本片未必是我国影迷心目中的诺兰最佳,但站在西方文艺界的角度,“反核”是他们的“优良传统”。而且,一部文艺片居然能拿下全球近十亿美元的票房,放眼世界,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注意:这可不是超级英雄片《蝙蝠侠:黑暗骑士》,而是一部人物传记片。)

  奥斯卡不同于欧洲三大影展之处,主要是评选机制。影展属于精英评选,仅十几位评委,且每届换人;而奥斯卡属于同行评选,目前已有一万名评委。这样的评委数量和组成,会导致“奇葩”出局,而最终胜出的往往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那一部——虽未必是艺术上的最佳,但能平衡艺术、思想、商业等各个因素。《奥本海默》便是这样的典型。

  若搁在二三十年前,《奥本海默》获得大奖是毫无疑问的。但近十多年来,奥斯卡越来越偏离了它的传统定位,比如评出压根没打算进入院线的小清新励志片《健听女孩》,或者聚焦少数族裔的怪咖片《瞬息全宇宙》,等等。本届十部入围大奖的影片中任何一部获奖,都可以找出先例:《过往人生》跟《健听女孩》相似,都是小清新;《可怜的东西》是怪咖片;《芭比》是《泰坦尼克号》那样的票房冠军,口碑也不错;《坠落的审判》跟《寄生虫》一样,是拿下欧洲大奖的非英语片,社会性极强;《留校联盟》保守而温馨,略似《绿皮书》;《利益区域》大胆探索,更胜《鸟人》一筹;《花月杀手》倚靠沉甸甸的史实,像《为奴十二载》那样揭开美国黑历史;《音乐大师》和《国王的演讲》都是二流传记片;《美国小说》跟《美国丽人》都充满了反讽,当然讽刺的对象不同……

  多数影迷都可以在这十部提名影片中找出自己的最爱,但若要寻找共识,相信《奥本海默》会是那部即便不是第一名,也会频繁出现在第二、第三名的作品。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采用权重制,能否排前三,会非常重要。

  举两个反面例子: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以及他前几年的《爱尔兰人》等)口碑爆棚,但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同行的态度更多是尊敬,而不是热爱;换成投票,那就是一定会进前十(入围),但极可能不会排在前三。他的近作全部多次被提名,零次被选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另一部跟《奥本海默》一样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芭比》,显然也属于“很好,但并非爱不释手”的那种。它未能入围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甚至在美术、服装、化妆极具竞争力的这三项上也都输给了《可怜的东西》,可见它在评委心目中,是“中上”而非“上上”。

  诺兰和小金人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说“奥斯卡欠某人一个小金人”,其中小李子(莱昂纳多)获奖前这种呼声最高。克里斯多夫·诺兰虽然是一名英国导演,但他的创作定位跟奥斯卡高度匹配,即他的作品能兼顾商业和艺术。但他在奥斯卡却一直遭到冷落,《黑暗骑士》和《星际穿越》完全够格获提名却未获提名——其中《黑暗骑士》未获提名直接导致了学院(注: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的主办单位)修改规则,试图吸引类似作品进入最佳影片的提名之列;而《盗梦空间》和《敦刻尔克》虽获提名,但无缘大奖——回头看,当年的获胜者《国王的演讲》和《水形物语》真的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么?

  总之,诺兰得奖,可谓累积效应满满。此刻的诺兰,有点像《无间行者》获大奖前的斯科塞斯,奥斯卡若再不给他一个奖,损失及丢脸的就不是诺兰,而是学院了。当然,学院无法操控评委的选择,但诺兰早该拿一个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也算是一种共识。退一万步,即便最佳影片颁给艺术上更具锋芒的《利益区域》,或出于其他考量的影片,最佳导演也必定是诺兰的。

  再看《奥本海默》的其他五个奖项: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最佳配乐、剪辑、摄影。除了男主角一度受到《留校联盟》保罗·吉亚玛提的竞争压力,其他均属于“如入无人之境”。事实上,《奥本海默》在几乎所有可能输的项目上,全都输了——尤其是最佳音效被普遍预测会赢,但《利益区域》以纯艺术性和思想性,压倒了技术难度高得多的《奥本海默》。由此可见,《奥本海默》荣获的七个奖,毫无疑问是不含一丝侥幸的。

  大年还是小年

  奥斯卡在我们国内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每到提名及颁奖,媒体便会出现“小年”的评论。但你若翻阅美国的媒体影评,会发现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即便《月光男孩》《聚焦》等一批得奖影片没几个人看,他们的盛赞全然不受票房高低或社会影响力的冲击。

  今年的奥斯卡确实不能算是小年,尽管好莱坞超级英雄片明显进入低谷,动作片也未能产生《壮志凌云2》那样的佳作,但《奥本海默》和《芭比》两部爆款大片同时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其中《芭比》尽管仅获最佳歌曲一项奖,但它在文化意义上的成就大大超出了电影的范畴。而其他几部入围及获奖作品虽体量不大,但在某方面的突破则颇为耀眼,尤其是挟欧洲三大电影节余威而来的《坠落的审判》和《利益区域》。奥斯卡的包容性不光体现在题材和类型上,体现在规模和定位上,也渗透到性别、代际、语言等分布上。往年有一名女导演作品或一部非英语影片入围最佳影片,媒体便会大书特书。本届有三部女导演的作品、三部外语片跻身十大,反而没人再当做新闻热点。这可以视为奥斯卡不断成熟的标志。

  比方说,日本的《哥斯拉》以1500万美元的制作(其中三分之一用在特效上),竟然做出了好莱坞十倍于此经费的效果,并荣获最佳视效奖。要知道,这个奖项一向由好莱坞特效大片所垄断,代表着工业高度。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我们的《流浪地球》和《封神》在这方面的成就,以及将来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潜力。另一部是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又译《少年与苍鹭》)获最佳动画长片,击败了之前所有美国媒体预测的《蜘蛛侠》。

  诚然,奥斯卡不是电影界的奥运会。但作为一个国家类的电影奖项,它的国际视野则是无人可及的。它在多次“剑走偏锋”后,能回到中庸而不庸俗、包容而坚持主流的传统定位,对它或对世界影坛都不是一件坏事。(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