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勿忘国耻,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

发布时间:2024-09-21 09:15:21 来源: sp20240921

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这些史料再次宣告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也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是中华民族永难抚平的伤疤,更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忘记的历史。86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万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意味着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裂、幸存者无法忘怀的一生之痛。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道疼痛且悲怆的伤疤时刻警醒后人: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每一次深切的缅怀,都是对民族记忆的唤醒;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对奋斗精神的振奋。今天远离了战火硝烟的岁月,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之镜需要时常擦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却过去。国家公祭日设立10年来,在铭记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激发奋进力量,在代代相传的讲述中传承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在以国之名的祭奠仪式中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汇聚起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的磅礴力量。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镌刻的铭文,传递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向往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深厚积淀,是近代苦难历史得出的深刻启迪;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更需要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回望苦难深重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为侵略者的屠刀所屈服,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定救亡图存、血战到底的不屈意志,以血肉之躯铸就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定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不懈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今天,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警醒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深沉悠远的“和平大钟”,寄托着对和平的珍爱和渴望。让我们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脚步不停、奋斗不止,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责编:徐玉涵、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