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到底丨国家植物园批复设立满两年 成绩单来啦!

发布时间:2024-12-05 14:57:29 来源: sp20241205

  2021年12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如今,两年过去了,我国已经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批复设立至今,国家植物园都取得了哪些成果?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我们一起去看看。

  引进+培育 两年成果满满的

  走进国家植物园北园的科研温室,一簇簇兰花植物开得正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收集了200多个兰花品种,其中有不少是国家植物园设立以后引进的。

  国家植物园(北园)工程师 秦嘉泽这株植物名叫大魔鬼石斛,就是我们国家植物园揭牌以来,我们从印度尼西亚收集引进的,这个植物被称为是印尼国宝级的植物,它那个花颜色比较暗,而且就是纹路比较清晰,比较少见。

  记者:花形比较独特。

  秦嘉泽对,给人一种那个张牙舞爪的感觉,所以可能它的名字就是从这方面而得名的。

  包括引进的这种印度尼西亚珍稀植物在内,国家植物园设立以来,通过实施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提高了植物引种和迁地保育能力。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 魏钰:两年来,国家植物园收集植物新品种2000余种,目前国家植物园收集的植物种类达到了1.75万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成立以来,在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 任海:在植物保护方面,我们新引了3000多号植物,涉及大概200来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我们目前承担了大概10项国家重点任务,主要集中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修复、特色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这3个领域。

  记者探访vlog 带你逛逛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2022年7月揭牌成立,成立一年多来,植物园里都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现在,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看一下。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记者新发现了这样一片“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这里筛选出了103种适宜当地栽种的特色植物,像有些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旁边这个金花茶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还有2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像广东含笑、猪血木,等等。

  这些植物的推广应用,意味着原来的一株株珍稀濒危植物,正在变成我们生活里常见的植物,用于城市建设,也将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揭牌成立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物种保育和新优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发表植物新种5个,培育大湾区兜兰、四季无忧等植物新品种30个。

  为了看看这些植物里的“新面孔”,记者再次来到了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

  记者一进来就有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是去年七月见过的虎颜花,当时还在繁育中,现在看到它已经开花了。还有这株苦苣苔的花也开得特别漂亮,除了紫色的,还有黄色的。

  说到真正的“新面孔”,这是刚刚通过认定的花卉新品种,叫“四季无忧”。平常的无忧花一般是春天三、四月份开花,但是现在是冬天,它依然开得十分灿烂,花朵是橙红色,真正是做到了“四季开花”。

  华南国家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宁祖林:这一片是我们新引种的植物,您看,前面就是毛柄木犀,这个物种目前在野外的个体也是非常少,总共只有11棵。我们现在主要是在做它的繁殖工作,未来我们是要扩大它野外的种群。

  迁地保护!抢救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手段!

  设立国家植物园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植物的迁地保护,简单地说,就是把某些受到严重生存和繁衍威胁的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地。迁地保护不仅是对植物就地保护的补充,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迁地保护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继续来看。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的科研温室,工作人员给记者特别介绍了一种珍贵的兰花——杓唇石斛,这是他们从云南迁过来的。

  国家植物园(北园)工程师 秦嘉泽它在野外是属于濒危的一个状态,当下,我们已经成功建立了这个杓唇石斛的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然后也成功繁育出了1000多株幼苗。

  记者:把它迁地保护过来以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野外?

  国家植物园(北园)工程师 秦嘉泽对。

  专家介绍说,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植物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快要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植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 魏钰:北京周边的山上有一种兰花叫大花杓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曾经一度灭绝。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对大花杓兰采取了迁地保护的研究,使得大花杓兰在人工培育状态下进行了繁殖,通过扩繁后,将大花杓兰回归到了北京周边的山地,让这种北京原生的植物再次绽放在了大家面前。

  据介绍,我国现有各类植物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多种,占本土植物种类的60%左右。

  大数据+植物 植物保护上新了!

  如今,大数据已经贯穿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植物园,也有植物的大数据平台。那么,大数据+植物,将会产生哪些神奇效应呢?

  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大数据平台,汇聚了全国200多家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的宏观植物学数据,形成 “植物物种全息数据库”“植被生态大数据”“迁地保育大数据”三大核心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汪小全:我们这个平台,中国的植物物种绝大部分在这当中都有,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县,精确到县级,都有一个详细的物种清单,而且这些物种跟它的各种图片、各种分布、各种物候,所有的信息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就是一站式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植物大数据平台上,全国100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情况,都可以在数据平台的大屏幕上,得到直观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执行主任 吴慧:这个地图上,这个颜色越亮,代表这个区域分布的我们的重点野生植物越多。

  记者:比如说这个亮的地方显示的就是云南省官渡区金马街道,共有42科、74属、110种重点保护的植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汪小全:另外,我们保护植物还需要溯源。比如说我们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开展溯源,可以溯源到它来自哪个山系,如此精准。所以哪怕我们用银杉叶子或者树皮,只要取到微量的DNA,就知道这个植物是哪个山系哪个保护区的,这对保护管理至关重要。

  添丁进口!稳步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两个国家植物园。那么,这两个国家植物园下一步将如何建设?未来,我国还将建设多少个国家植物园?

  按照国家植物园的规划,下一步,将建设迁地保护、科学研究、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七大体系。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 魏钰:这里面,包括国家植物种植资源库、五洲温室群、迁地保护中心等一些重点项目,同时,我们也持续做好植物引种保育,计划到2027年完成收集植物2万种的目标。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接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在5年内基本完成建设,在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华南国家植物园 任海:我们想建一个华南种质资源库,把我们的物种数提升到2万多,其中经济植物达到6000多,然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特别是华南地区的争取能够实现全覆盖。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汪小全:我们这是率先建立一个国家植物园,其他可能很多区域的,还有很多,它会根据区域的代表性,哪个地区有哪些特有植物来进行收集,在这个基础上,要做成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按照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我国确定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 薛建启)

【编辑:邵婉云】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