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洋庄稼”花开晋西北:“中国藜麦之乡”的破茧成蝶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3 16:59:21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忻州8月11日电 题:“洋庄稼”花开晋西北:“中国藜麦之乡”的破茧成蝶之路

   中新社 记者 杨静

  13年前,一粒藜麦种子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跨越山海来到中国晋西北黄土高原,一座小县城的命运开始改变。

  初秋时节,暑气渐退。走进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中国藜麦之乡产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内,藜麦植株茁壮成长,工人忙碌除草灌溉;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各种藜麦产品正在生产中。

图为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华青藜麦有机种植基地。(资料图)(李润青供图)

  “从育种到种植、加工、销售,这里已形成一条藜麦生产全产业链。”静乐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巩亮军11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汾河、碾河交汇,天柱山、岑山、风神山三山拱卫。高海拔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其一直是杂粮黄金种植区。

  巩亮军介绍,以前,因缺产业、缺技术,村民们收入主要靠种植小杂粮,收入平平。2011年,经考察,当地山区自然条件与藜麦原产地自然条件相似,便引进藜麦,选定娑婆乡的两个村20亩地进行试种。当年获得最高亩产600斤,收益可观。随后,娑婆乡政府出台补贴、奖励政策,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2012年,娑婆乡成立17个藜麦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当年,全乡仅藜麦一项收入达246万余元(人民币,下同)。每亩除去300元成本,娑婆乡303户种植户平均种植4.3亩,贫困户户均净收入达6800多元。

  2013年,静乐县藜麦种植辐射到14个乡镇,试种农户500多户,种植总规模扩大至1万亩。同年,静乐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藜麦之乡”称号,“洋庄稼”真正落户到了晋西北。

图为成熟的藜麦。(资料图)(李润青供图)

  “洋庄稼”逐渐推广,吸引回“土人才”。2013年,“IT人”李润青返乡投资藜麦。多年来,李润青不仅加强藜麦科研育种,优化藜麦有机种植技术,还不断研发藜麦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开发设计藜麦酒、藜麦醋等产品,打造“静乐藜麦”品牌,投身乡村振兴。

  “前一年种藜麦,第二年豆类接力,麦豆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草害发生。”在李润青的藜麦有机旱作基地里,“洋庄稼”和中国传统杂粮土品种中外接力、土洋融合、轮作互哺。

  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藜麦品质,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润青还选取藜麦优种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进行太空辐照育种试验。

  10余年间,从单一种植到链条完备,静乐藜麦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特优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种植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全县共拥有千亩藜麦种植示范推广基地29个,规模以上的藜麦产品加工企业12家。”巩亮军说。

  今年2月,静乐藜麦粉代表山西首次出口法国。静乐藜麦正开启走向世界之旅。(完)

【编辑:李岩】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