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创新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术模式

发布时间:2025-01-04 19:24:05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本土蛛”大战“稻田虫”

冬季,收过稻子的田里,看起来是一派安静祥和。而在稻田下,一场暗藏杀机的较量正在展开。

虫界,有着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则。在江西,这样的生物关系被用在了水稻虫灾治理中。

防治飞虱、叶蝉、钻心虫、卷叶螟等水稻害虫,一度让人头疼不已。为此,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蜘蛛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搬来了“特种”蜘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该团队,揭秘“本土蛛”如何大战“稻田虫”。

蛛队入场,虫口夺粮

2023年8月,研究团队带着3.4万只稻田蜘蛛,来到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衙前镇的青草洲水稻种植基地。

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把3.4万只蜘蛛的新家安在郁郁葱葱的50亩稻田里。

彼时,大面积水稻进入破口抽穗期,是水稻多种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此番请来的蜘蛛“特工队”,正是“虫口夺粮”的“精兵强将”。

“以虫治虫是自然法则。蜘蛛是广谱捕食性天敌,稻田里的各种害虫都是蜘蛛的捕食对象。”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肖永红介绍,他们以生物技术代替杀虫剂,达到以蛛治虫的目的。

稻田中的害虫很多,其中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最为棘手。

“我们在稻田虫口基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人工释放蜘蛛。之后,水稻害虫数量就一直保持低发水平。”肖永红说,相较于过于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水稻种植,蜘蛛生物防控技术不仅能提升稻米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们从本土蜘蛛中筛选出6种游猎型蜘蛛。它们无毒也不结网,都是主动出击捕猎害虫。”肖永红告诉记者,以虫治虫可以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用科技手段让农业更“绿色”。

提升稻米品质,经济效益可观

在生物防控实验田里,每亩田由700头蜘蛛“掌管”,相当于一头蜘蛛管一平方米。

蜘蛛有个特殊的习性,没有食物的话,就会自相残杀。

“如果密度太大的话,田里的虫子吃光了,它们就会同类相残。”肖永红说,为此,他们不仅要在周边建设机耕道防止蜘蛛“越狱”,还要根据蜘蛛习性合理分配每块田的蜘蛛密度。

如今正是农闲季,为了让蜘蛛有栖息地,科研人员在田埂边上种了植物。

“大豆、蛇床草或杂草都可以。稻子收割完后,这些植物就成为了蜘蛛的临时避难所。待重新种上水稻,蜘蛛也将重返‘战场’。”肖永红介绍,蜘蛛的寿命大概为2—3年,每年春天的梅雨季节和冬季时蜘蛛数量会减少,所以来年的稻田需要补投。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联合省市县植保机构研发推广“蛛联庇禾”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术模式,使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量减少80%、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量减少100%,产量达到常规化防田产量的80%以上,实现水稻零化学农药种植。

“蛛联庇禾”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术模式,2017年开始进行小规模田间应用示范。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江西省、湖南省、江苏省的10县市进行示范推广,涵盖早、中、晚三季水稻,总面积2085亩。

“以前我们对这种防虫模式将信将疑,觉得不靠谱。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效果不错,还节约了成本。”说起蜘蛛的治虫效果,农民尹海云打开了话匣子。

井冈山大学校长罗旭彪告诉记者,使用该技术种植的稻田稻米品质高,经济效益可达到常规种植的3—5倍。每亩经济效益0.1万元提升到0.3万至0.5万元,近几年为农户增收100多万元。(记者魏依晨)

(责编:李依环、熊旭)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