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 芦(杂记)

发布时间:2024-11-17 17:45:01 来源: sp20241117

  既当菜吃又当物使的蔬菜,我知道的,只有葫芦。正因如此,我母亲喜欢种葫芦。

  清明一过,母亲便在我家院墙旁、院内树下种葫芦。葫芦开始伸藤放蔓时,母亲砍来树枝给葫芦搭架。一根根毛茸茸的葫芦藤,伸长曲爪,抓住架枝,向上攀爬。不多久,院墙下的葫芦藤爬上了院墙,渐渐给院墙披上一张绿网;树下的葫芦藤爬上了树干枝丫,渐渐给树穿上了绿色长袍。

  立夏一过,葫芦开花。葫芦花雌雄同株,清白无瑕,或呈喇叭形,或呈五角形。青青的花萼、金黄的花蕊、雪白的花瓣,似团团冰雪,藏在枝叶之间。

  葫芦花黄了、蔫了,藤叶丛中,一只只小葫芦像珍珠般闪闪发光。院墙上的葫芦长大了,将树枝压得弯弯的,清风徐来,葫芦摇晃不定。

  葫芦的美,母亲无闲心欣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葫芦一出产,便充当“瓜菜代”的主角。一日三餐都是葫芦“当家”。早餐,母亲用葫芦煮粥。炖好的葫芦粥,葫芦块煮碎了、炖化了,与米汤浑然一色,洁白黏稠。中餐,母亲用葫芦焖饭。一半葫芦,一半饭粒,混成一团。晚餐,母亲用葫芦煮疙瘩粑,多的是葫芦,少的是疙瘩粑。

  随着光景一天天变好,葫芦做的菜也越来越丰富。端午时节,母亲用葫芦炒腊肉。块块葫芦,冰清玉润,片片腊肉,色泽暗红。绿的葱、黄的姜、白的蒜点缀其间,简直就是一幅秋景图。母亲还用葫芦炖肉。先将葫芦块与肉块小炒一会儿,然后将其盛进陶罐,放进灶膛中煨炖。陶罐在灶火中咕咕地叫,罐盖像蟾蜍嘴巴不停张合,灶房里弥漫着一股香气。

  采摘葫芦中,母亲很留意蓄葫芦做瓢。任那又大又圆、有模有样且饱经风雨的葫芦,从容变老、变结实。立秋之后,母亲才将其摘下来。用指甲掐几下,不见痕迹,用小棍敲一敲,咚咚作响,如敲小鼓。接着,母亲将其挂在屋檐下晾晒,与晾晒的红高粱、红辣椒、黄色的老丝瓜、紫色的种茄等一起,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

  葫芦晾干了,母亲请木匠师傅将其锯成葫芦瓢。家里尽管铁舀胶瓢不少,但母亲习惯用葫芦瓢。母亲说,用葫芦瓢浇园润地轻便好使,用葫芦瓢舀谷盛麦、铲糠打水都方便,还容易把握多与少。葫芦瓢经久耐用,水浸不糜,暴晒不裂,碰撞不缺,跌摔不破。

  退休之后,我将老屋老院整修一新,常回乡居住。年年春日,不忘学着母亲种葫芦。

  前年,我在院门前红柿树下种了一墩葫芦。到了秋日,树枝头挂着红柿子和白葫芦。红柿子像红灿灿的灯笼,白葫芦像亮闪闪的银灯,彼此辉映。小鸟常登枝头,啾啾吟唱。去年和今年,我又在院墙脚下种了葫芦。葫芦开花,院墙上像一只只白蝴蝶起舞;花落结实,不多久,院墙上或躺或吊着一只只葫芦。躺着的葫芦如玉兔趴着睡觉,吊着的葫芦像明灯闪耀。

  一天清早,我从院墙上摘下两只“玉兔”。那“玉兔”白嫩嫩的,浑身长满细细的茸毛。我将其装进袋里,搭公交回县城。车上,我小心翼翼伺候口袋内的“玉兔”,生怕伤其皮毛。回家之后,做了葫芦炖排骨的美食。全家吃着我种的葫芦,都赞不绝口。

  在民间,葫芦被视为吉祥物。平民百姓喜爱葫芦,历代文人墨客也偏爱葫芦。宋末元初李道纯赞葫芦诗曰:“花开白玉光而莹,子结黄金圆且坚……”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描绘葫芦的画作很多。他以生动活泼的笔触,赋予画中葫芦吉祥、福禄等文化内涵。如此葫芦画,广受赞誉和欢迎。

  葫芦是良肴美食,饱我口福食囊;葫芦为瓢,给母亲带来便利。我种葫芦、写葫芦、颂葫芦,同时仿学先贤,挑选一只葫芦,悬挂于老屋门楼之下,让其像熠熠发光的门灯一样,闪烁吉祥光芒,照耀家人乡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7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