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开放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01-04 00:38:27 来源: sp202501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开放教育体系是支持全民参与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承担着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的历史使命,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教育一体推进、协同融合发展,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压舱石作用。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夯实创新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但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创新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开放教育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各级开放大学要进一步超前布局、系统谋划,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坚守终身教育导向,强化各类教育协同育人。开放教育在办学中既要实现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初衷,发挥好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职能,守住助力人人实现大学梦的职责底线,又要应对科技革命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加快专业改造、课程创新、教学变革,把创新创业教育和技能技术迭代升级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生命周期,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发展,以保障终身学习服务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重点要培养面向一线、一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学创用一体化育人模式,将技能升级、素养提升、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教学模式,针对行业特点创新课程设置,分层分类推进,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够立足岗位得到最适合、最适需的教育,实现岗位成才的梦想,真正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实施“全域教育”模式,推动各类教育融合发展。开放教育要推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就要加快探索覆盖每个人生产、生活、学习的全场域、全领域教育模式,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之间交叉融合、互为融通、成果互认,形成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特色的开放教育发展格局。开放大学要以“成就人人”为导向,做好整体性塑造、系统性建构、创新性实践、科学性评价,助力实现“人人是学习之人、创新之人”。

  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开放教育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科技创新,发挥体系办学优势,开展集成式、数字化、系统性创新实践。

  构建优质资源集成式新平台。开放大学在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布局中,最重要的切入点是做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以平台型大学为建设方向,突出平台思维,强化平台驱动,以开放、联动、协同的创新机制,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样态,形成高能级的平台效应,为广大学习者的学习、创新、创造提供更具个性的课程资源。

  开辟开放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为核心的数智技术,正以最具挑战性、创新力的赋能特征,推动开放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开放大学需进一步构建智能化开放教育平台,建设功能性技术服务载体,创设丰富多样的智慧学习场景,强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者学习动能,以提升学习者顺应产业发展、生活需求的技能素养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社会新基础、新场域。

  构筑体系化开放办学新优势。贯彻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就要不遗余力地发挥体系办学独特优势,体现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鲜明特征,加快推动完善开放教育体系,围绕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省、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终身教育机构的功能集成,明确机构建设标准,形成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综合体,切实推进从学习型社区到学习型城区、学习型城市的系统性建构,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提供健全的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开放教育实施的是注册入学、弹性学制、宽进严出的办学政策,承担着有教无类、恪守教育公平底线的重要职责,应主动研究思考,如何在非全日制教育体系中加强统筹协调,让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创新创造的机会,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探索新路。

  促进开放教育融入城市发展。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开放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功能、教育科技示范引领功能、技能技术人才培育功能、开放教育门户枢纽功能,都与城市发展核心功能紧密对接。开放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遍及城市各个区域,是老百姓身边无边界的大学。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千行百业,身处城市建设的一线岗位。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城市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推进高水平社会协同,就是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针对在职职工提供优质资源,搭建各方协调机制,加快促进在职职工的教育培训,促进城市每一个劳动者、学习者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真正让每个人都能体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加强社会学习共同体建设。创建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参与。开放教育的开放性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动员各类学习型组织以各种方式提供学习资源,交流运营模式,研发课程产品,互认学习成果,形成价值追求共同体、情感连接共同体、成果共享共同体。开放大学要提高站位、拓宽思路,从“直接办教育”向“组织办教育”转型。通过加强高位引领,做好技术服务,探索多种联盟方式,建立赋能升级的协作机制,让社会中不同学习型组织近悦远来、主动汇聚,让不同学习群体都能在开放教育体系中受到良好教育、收获成长。

  加快形成服务学习创新生态圈。开放教育崇尚“城市有多大、开放大学就有多大”的办学追求,把大学办在社会之中、岗位之上、群众身边,也日益成为开放教育的共识。应面向工业园区、生活社区、创新先行区,在城市发展的各类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上找准定位、定向发力,构筑开放融合的自适应生态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统整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科技能力,赋能学习型组织,重塑协同合作关系。既要保持战略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敏捷性、灵活性,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开放教育体系,为服务教育现代化开辟新空间、展现新作为。

  (光明日报 作者:贾炜,系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编辑:陈海峰】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