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便民服务 让救助有温度(深阅读·关注社会救助)

发布时间:2024-12-03 02:23:16 来源: sp20241203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为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民政部于2020年印发通知,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组织全国54个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产生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近日,记者走访江苏省相关地区,探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

  社会广泛参与

  精准定制服务

  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项路村,77岁的村民缪大爷专门来到村委委员吴勤伟办公室道谢。

  缪大爷是独居老人,享受特困供养人员待遇。近期,村里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时,发现他家中灯光昏暗,厨房、厕所中拉着插排,便联系了区“水电安全检查项目”实施方,排查电路隐患,发现存在漏电、触电风险。村委为缪大爷家启动了“微改造”,撤掉原有老化电线,按照规范要求重新布线穿管,还换上了节能灯泡。

  面向缪大爷这样的困难群众,相城区探索推出“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提供个性化、项目化的救助服务。吴勤伟介绍,区民政局为特困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望亭镇针对特困人员、生活困难残疾人等推出“暖心洁家”项目,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每月4次的清洁照料服务。项路村则将两项服务叠加,增加上门频次,丰富服务内容,每隔一天提供卫生保洁、陪伴聊天等服务。

  相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顾蓉介绍,近年来,相城区围绕“救助谁”,做到主动帮扶,将救助关口前移;围绕“救什么”,做到温暖帮扶,将救助服务拓展到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围绕“怎么救”,做到精准帮扶,开展定制式服务;围绕“谁来救”,做到立体帮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格局。2019年以来,相城区开展帮扶项目4600余个,受益群众近8万人次。

  进行容缺审批

  助力高效救助

  “低保很快就办下来了,药费能报销很多,真是雪中送炭……”前不久,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回访时,盐城市滨海县团结社区居民陈必华的妻子说。她手里握着厚厚一沓医药费单据。

  今年春节后,50岁的陈必华因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随即进行了开颅手术,术后住进了ICU。陈必华一家原本靠打工生活,他的妻子因照顾他无法继续上班,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无力承担后续治疗费用。得知情况后,社区民政专干第一时间上报街道,为陈必华办理低保。当天,滨海县社会救助中心就将陈必华一家纳入低保,每月发放低保金2000元,医药费还可以二次报销。

  “通常,为防止骗保,申请低保应先到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审批,对27项经济状况进行核实,一般需要1个月时间,过渡期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但陈必华的情况特殊。特殊之处在于,医疗救助是从纳入低保那一天起计算,而发生费用最高的时段往往是发病初期。”滨海县民政局副局长李宏介绍。

  去年6月,滨海县民政局联合县行政审批局、县协调办、县信用办,制定《滨海县首批社会救助类服务事项信用承诺容缺审批实施方案》,对因重大疾病、灾害、事故等突发性支出在3万元以上需纳入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困难群众,在核实数据未反馈之前,采取“个人信用承诺+村级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容缺审批,提高社会救助效率。

  以陈必华的低保办理过程为例,首先由其家属出具信用承诺书,然后在社区召开民主评议,认为其信用良好,街道先行作出低保审批决定。陈必华的治疗费用共9万多元,如果未纳入低保,个人需支付4万多元。而纳入低保并经二次报销后,个人实际支付5000多元,还能享受针对低保户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目前,陈必华已回家休养。

  针对容缺审批可能出现的风险,滨海县出台了配套政策,由民政部门对申请人经济状况等信息进行跟踪核对。若核对结果符合办理标准,则继续享受救助政策;若核对结果不符合办理标准且有弄虚作假行为,立即取消救助,追回申请人已享受的救助资金,并记入个人信用记录。目前,滨海县已办理了61例社会救助容缺审批,受益群众100余人次。

  立足实际情况

  新市民同待遇

  今年63岁的曹维勤,多年前和妻子从老家到南京打工。4年前,儿子、儿媳先后因意外去世,去年孙子又被诊断为小脑髓母细胞瘤,手术费用达34万多元。

  曹维勤夫妇所居住的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主动到医院探望。“了解到曹维勤一家已在户籍地享受低保,我们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出具说明、办理手续,让他们及时享受到低保户的医疗救助。”红花街道救助科科长王进说,此外,由于曹维勤一家目前在南京工作生活,且在此期间发生了突发困难,属于“急难型”困难家庭,根据秦淮区最新政策,他们可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临时救助待遇。

  秦淮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闵佩青介绍,目前,秦淮区非本地户籍的新市民达6万余人,占户籍人口的8%,其中部分人群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在实际操作中,以户籍为主体的救助模式对新市民的经济状况难以核查、困难程度难以界定。2020年起,秦淮区开始探索新市民救助新路径。

  “对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主要采取临时救助方式,突出应急性、时效性特点,与他们在户籍地所享受的低保、特困等长期救助双向发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闵佩青介绍。

  据介绍,秦淮区采取“1+4”认定办法界定生活困难状态。“1”即重点依据新市民遭遇困难时,其家庭或个人当下的实际生活状况,重点依据实际居住地进行核查;“4”即为符合下列4种情形之一的,原则上给予人均1—5倍低保标准的一次性临时救助:一是有收入时,半年平均收入低于南京低保标准2倍的;二是共同外来打工的家庭成员中有重病、残疾、未成年人、无收入老年人等特殊人员,家庭刚性支出较大的;三是发生火灾、交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故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四是诚信承诺,由个人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生活陷入困境,并对相关信息真实性负责。

  “如果按照过去的办法,曹维勤一家只能回老家申请临时救助。”王进介绍,现行救助办法打破地域限制后,曹维勤一家在本地获得临时现金及实物救助共11340元,增强了新市民的归属感。

 

  本期统筹:栾心怡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04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