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风(守望·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24-12-26 19:28:02 来源: sp20241226

  顾旭昌家的小院里,孩子们和大人在做游戏。   顾旭昌摄

  陈静(左一)一家在公园里看书。   受访者供图

  韩淑秀(右)和薛奎在巡边路上休息。   卢鸿雁摄

  倪伯苍(左二)和陈玉兰(左三)在向村民发放法规宣传单。   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4亿多家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推动下,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落地生根。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4个家庭,了解他们传承好家教、培育好家风的故事。

  ——编  者

 

  顾旭昌家庭五代同堂相亲相爱

  “亲人经常聚在一起很幸福”

  一场小雨过后,树上的叶子绿得透亮。云南省鲁甸县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红色、粉色的玫瑰竞相绽放。随着一声“开饭喽”,顾旭昌一大家子人取碗拿筷,不一会儿,桌上的很多菜就见了底……

  “五一”假期,小院里聚了70多口人。“亲人经常聚在一起很幸福,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氛围特别好。”顾旭昌说,“过年的时候人更多呢!”

  顾旭昌是家中的第二代,一大家子五代同堂,有28个小家庭、100多口人。“咱家这么多人,能不能办个‘年会’?”2009年,在顾旭昌侄子顾午淋的提议下,一大家子大年初二开了第一次“家庭年会”,除了吃团圆饭,各个小家庭还要表演节目。

  小院从前是顾旭昌的父辈居住,土瓦房虽然破旧,但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父亲是小学教师,我们小时候,他把房子外墙当黑板,教我们读书识字。”顾旭昌说,重视教育是父辈传承下来的好家风。

  第一次“家庭年会”就在小院的水泥地上举行,大家围着院墙坐一圈看表演。2019年,顾旭昌三兄弟出资翻新了小院,盖起4层小楼,“家庭年会”则搬进了客厅。

  “家庭年会”上还评选出“优秀家人”,设置了一些奖项。“我们的评选仪式感满满,还有颁奖词……”顾旭昌说,“我们希望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让好家风代代传承。”

  去年暑假,大家又想出了个“开办训练营”的点子。孩子们不仅要在小院里完成课业,还学着包饺子、炒菜、洗衣服。顾旭昌的侄女顾俊敏说:“从‘训练营’回来后,儿子自理能力更强了,不仅自觉读书、写作业,还会帮家长做家务。”

  “老有慈心,小有孝心;心存善念,俭以养德……”屋里,一幅毛笔写就的家训挂在墙上。屋外,小院里摇起跳绳,大人小孩齐上阵,满是欢声笑语……

  陈静家庭在书香中共同成长

  “阅读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

  “开始看书啦!”晚上9点,陈静做完家务,招呼丈夫贺玮杰和两个女儿到书架上各自取书,在客厅围坐在一起,阅读分享。这样的亲子时光,在重庆市荣昌区市民陈静家已是寻常。两个80后带着两个10后,每周一次家庭阅读分享会,每年一份家庭心愿书单……一家人在书香中共同成长。

  夫妻俩的卧室里放着一个落地的三门大书柜,孩子们床头则摆着装书的竹编筐。“可以将近期看的书籍放在里面,睡觉前看看。”陈静说,家里的茶几、餐桌上也都有书,想看时就能随手翻阅。

  “阅读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陈静介绍,他们注重采用有趣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周末晚上,夫妻俩经常组织“家庭诗词大会”,两人为一组“赛诗”,一组说唐诗题目,另一组背诵对应的诗句。

  还有一次,一家四口扮演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角色。“平时我们都不大好意思表达爱意,但那次,大家沉浸其中,互相表达感情,关系更融洽了。”陈静说。

  这几年,陈静和贺玮杰一有时间就带着两个孩子出去走一走,一睹书中提到的大美河山和人文胜景。

  书里提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过,在出门前,陈静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原理是怎样的?李冰父子做了哪些工作?……做好“预习”,孩子们在参观时感触更深了,回家后阅读的兴趣也更浓了。

  去年,一家人在北京游览了长城、故宫,还观看了升旗仪式,孩子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回家后,夫妻俩“趁热打铁”,买了一些历史类书籍,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2020年开始,陈静和贺玮杰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分享活动,还在小区内组织小型阅读分享沙龙,与邻居们交流阅读经验,推荐、交换书籍。“我们想让书香飘得更远,让更多家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陈静说。

  韩淑秀家庭巡边五十余载

  “我们懂得有国才有家”

  这一天,韩淑秀带上法规宣传单,和老伴薛奎一起步行向东,一直走到一条黄沙土道前……夫妻俩是黑龙江省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村民,也是当地的护边员。这条蜿蜒向前的巡边路,见证了老两口50多年从青丝到白发的温暖相守。

  1971年,23岁的薛奎迎娶了19岁的山东姑娘韩淑秀,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夫妻俩始终互相扶持。薛奎有胃病,有时疼起来干不了活,韩淑秀就给丈夫做面片汤养胃。那时,面粉稀缺,她自己都舍不得吃上一口。薛奎不善表达,却有着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去地里干活时发现山葡萄和山梨,就采回来带给妻子。

  “太深奥的道理咱讲不出来,但我们懂得有国才有家。”韩淑秀说,刚嫁过来时,当地民警向他们提出协助守边护边的建议,夫妻俩没有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夏季蚊虫多,冬季风雪大,夫妻俩在农业生产之余与民警一起宣传边境法规、制止非法狩猎、修复破损设施……53年中,他们巡边超10万公里。

  在大女儿薛红兰的记忆中,母亲忙碌的身影有时在巡边路上,有时在做饭的锅台旁。驻勤民警吃饭时间不固定,韩淑秀总是随时为他们烧火做饭。夏天时,韩淑秀挥动锅铲汗湿衣背的画面,深深地留在了薛红兰的脑海中。

  又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依旧是那条黄沙土道,夫妻俩身边多了一个人陪伴。三儿子薛连军经常在工作之余陪父母一起巡边。在韩淑秀和薛奎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都乐于助人,经常力所能及地做好事。有一次,二儿子薛连刚在回家途中遇到因车祸受伤的村民,他主动拦车把村民送往医院,直到伤者转危为安才悄然离开;冬季山路结冰行车困难,薛连军就在路面抛撒细沙或炉灰渣,防止过往车辆打滑……“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要讲奉献、有爱心,我们要把这个好家风传承下去。”薛连军说。

  倪伯苍家庭坚持为村民服务10多年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们愿意做更多”

  来到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网格员倪伯苍的家,远远看去,这排平房并不显眼,但走近一看,却让人眼前一亮。

  屋前有一排宣传栏,除了3间自住房,其余房间都被改建成公共活动空间。东边第二间是“家庭普法站”,陈列着相关报刊书籍;南边3间是网格活动室等,里面有电脑、电视机、放映机和会议桌椅……

  2012年,启东市实行网格化管理,村民倪伯苍成了一名网格员。小到修水龙头、换灯泡,大到打官司、建房子,他有求必应。

  一开始,老伴陈玉兰有些埋怨:“家里的事都顾不上了。”于是,倪伯苍每天早早地起来做家务、干农活,忙完了再去忙村里的事。

  “老倪真了不起!”倪伯苍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陈玉兰的支持。晚上回家后,倪伯苍便将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陈玉兰默默地帮丈夫调整台灯,倒一杯水。在陈玉兰的陪伴下,倪伯苍记下了49本共120余万字的“民情日记”。

  渐渐地,陈玉兰也参与到倪伯苍的工作中。有一次,一户人家闹矛盾,陈玉兰负责做婆婆和儿媳妇的工作,倪伯苍负责做儿子的工作。“她以情动人,我则讲道理,我们俩相互配合。”倪伯苍笑着说。

  调解工作难免遇到误解,但他们从不计较。有一年除夕,一户村民因为不满调解结果,找上门来。这件事让倪伯苍感到很愧疚,陈玉兰安慰他说:“一点小波折,别放在心上。”

  10多年来,夫妻俩先后为村民排忧解难1200多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倪家伯”“倪家妈妈”。“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们愿意做更多。”倪伯苍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4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