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刻板印象 女性同样“理”所当然

发布时间:2024-10-08 12:41:50 来源: sp20241008

  拒绝刻板印象 女性同样“理”所当然

  多位顶尖科学家呼吁各方努力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松绑”

  2023年诺贝尔奖涌现了4位女性获奖者,在诺奖历史上含“她”量颇高。这也让昨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多了几分喜悦。

  亮相论坛的多位世界顶尖女性科学家优雅、知性,她们纷纷高兴地表示:虽然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占比仍然不高,但是,“她力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了!“男女生理差异让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但这样的差别只是让他们处理事务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把这种‘不同’变成‘偏见’,给女性贴上理科不好、不适合科学等‘刻板标签’。女性同样可以‘理’所当然,在科学领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多些自信

  变“我害怕”为“我能做”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有天赋的。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都需要找到这样的天赋。”8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匡廷云是现场最年长的分享者。台上的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衣着时髦,头发也仔细地烫染打理过。台下的他们,不仅被这位“她偶像”耄耋之年风采依旧打动,更为她长达60多年在光合作用领域持续耕耘的学术故事所感动。这几年,匡廷云一直在和中晚期乳腺癌抗争。2019年,她接受了两次癌症手术,出院后很快重回工作岗位。“我想和大家分享玛丽·居里曾说过的话,生活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必须要有毅力,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当匡廷云结束她的演讲,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上台抱住了匡廷云(见右图 本报记者 陶磊 摄),连连惊叹:如此高龄的匡院士“太令人惊讶了”!在场的每一位科学研究者、青年学者、大学生也感叹不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女性要更自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说,科学需要男性,更需要女性,多元化发展中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首先,女性要克服信心差异,要从‘我害怕’转变为‘我能做所有事’。其次,要从‘我能做’变为‘我们能做’,通过匡院士这样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女性。”

  “女性成为医者、科学家、管理者后,让人看到温柔与坚强、感性与思辨的碰撞与融合。这些品质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部长乔杰说。

  少些偏见

  多管齐下给予支持

  “女性似乎不适合做科研。”“女性更容易被家庭牵绊。”时至今日,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偏见,一些女性自己也会对科学研究有“刻板印象”,觉得那是更适合男性从事的领域。“刻板印象的偏见,最终会影响自我延续的闭环,让她们无法进一步深造,无法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数字时代为妇女和女童赋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加剧了对女性权利和福祉的威胁。“在相关技术的创造、使用和监管方面,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女性不仅使用数字服务机会更少,或很难进入与科技相关的职业,甚至有可能面临网络骚扰和暴力。”

  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琳妮·马奎特教授一直在努力促进妇女参与科学,2003年她创立了“女性科学研究生”项目,解决科学领域的女性人才流失问题。马奎特说,改变阻碍女性参与的观念和偏见,需要家庭、课堂、学术圈、行业界等多管齐下,支持性别平等,还包括了机制的完善、措施的出台等。“比如,在就业岗位上实行性别配额,增加理工科方面的女性领导人数;增加儿童保育方面的公共支出,设置女性配偶的灵活陪产假等,来缓解女性科学工作者生育孩子后的流失问题,消除理工科领域的结构性不平等。”

  “男性为家庭多作贡献,支持太太的研究,说不定能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论坛上“唯二”的男嘉宾、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教授风趣地说,他的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在办公室带大的。“当时,确实是我学术生涯非常高产的一个阶段,所以我强烈推荐给其他男同胞。”

  (本报记者 马丹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于晓】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