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恢复迅速 密度居全国前列!探秘卧龙的雪豹生存现状→

发布时间:2024-12-23 23:01:41 来源: sp20241223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是野生大熊猫的原始家园和现存为数不多的栖息地之一,它的前身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大熊猫为目标物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事实上,卧龙之所以能够拥有大熊猫,与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由丰富的动植物种构成的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在这样一个生机萌动的自然家园中,大熊猫有着种类多样的野生动物邻居,其中不乏世界级珍稀物种乃至国宝级物种,被称为“全球最美猫科动物”的雪豹,便是其中的一员。有专家判断,卧龙的雪豹种群显示出非常高的活力,一起去那里看看雪豹的生存状态。

  片区雪豹种群密度居全国前列

  2009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拔4430米的山地首次拍摄到雪豹。此后,科研团队在对中高海拔区域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的野生大熊猫进行监测研究之余,也密切关注着分布在林线之上的高山草甸与流石滩中,同样珍稀的高海拔物种雪豹的生存状态。

  2016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启了针对雪豹的专项调查,并分拨人员,成立了一支专门的“追豹小分队”。高级工程师施小刚便是最初加入的队员。

  为了完成对卧龙地区雪豹种群的本底调查,施小刚团队从完全依靠人工脚力开展野外寻觅观察,到翻山越岭安装红外相机,从海拔2000多米的茂密郁闭的原始森林,追踪到海拔5000米以上陡峭壁立的皑皑雪峰,终于获得了第一手可靠详尽的雪豹种群的数据。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施小刚:我们通过雪豹影像数据的回收,对斑纹对比,发现卧龙的成体雪豹有35只左右,亚成体和幼体有11只左右,初步判定卧龙雪豹的个体数量有46只左右。

  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雪豹种群的监测,往往比其他的雪豹分布区难度大得多。科研人员介绍,雪豹的活动地点多在海拔3300米以上、地形陡峭复杂的区域内。这片区域所处的邛崃山脉,是中国最长、最宽的南北向山系横断山脉的最东缘,“褶皱险峻,横断阻路”正是横断山地理环境的写照。

  由于深长的峡谷在众高山之间切割出无数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这里的雪豹栖息地呈斑块状、孤岛样存在。邛崃山雪豹因此被认为是最具特色的雪豹种群,同时也是最难以追寻的监测对象。科研人员每布设一台红外相机,每扩大一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都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成功建立起一个网格化、全覆盖的雪豹监测系统。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施小刚:雪豹专项调查有96台红外触发相机,每25平方公里内,布2至3台红外触发相机。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到了800平方公里,原来调查的面积是365平方公里。

  在距离成都闹市直线距离仅100公里左右,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内,适宜栖息地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46只雪豹,是个什么样的数量概念呢?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高级工程师 何廷美:从雪豹的监测上来看,我们掌握的数据是我国已知密度最高的。

  雪豹单胎数量多成活率高 种群恢复迅速

  像雪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意味着它所在的区域有着从低层到高层、每个环节都完整且丰富的食物链。在卧龙这片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猛兽豺狼虎豹,除了虎之外其他三种全部都有分布。何以能够供养如此之多的大型食肉动物?我们从科研团队多年追踪监测的一只被称为“英雄母亲”的雌性雪豹身上,或许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视频中这组画面,拍摄于2017年8月。当天,布设在卧龙魏家沟区域海拔3500米处3个点位的红外相机,记录下一只雌性雪豹带着三只约三个月大的幼崽前来造访的场景。在一片岩堆下的茵茵草地上,雪豹母亲为它的幼崽哺乳过后,起身离开前去觅食,留下了三只小雪豹在镜头前抱摔打滚、争闹嬉戏的珍贵影像。科研人员以发现地点命名,将这只首次入镜的雪豹母亲称之为“魏”。

  2019年9月,魏家沟区域海拔约4100米的一处天然石洞附近,红外相机再度捕捉到了雪豹母亲“魏”的身影。这次,“魏”仍然带着三只幼崽,目测年龄为半岁左右。这是红外相机记录下的这只雪豹母亲成功繁育的第二窝幼崽。

  雪豹母亲“魏”与科研人员“隔屏相遇”的过程并未到此结束。2022年,雪豹母亲“魏”又一次带着三只幼崽出现在了红外相机前。雪豹从生育幼崽直至它们掌握捕猎技能、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大约需要耗费一年半至两年时间。根据这个规律推算,雪豹母亲“魏”大约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又生育了第三窝三只幼崽。

  结合多个点位红外相机连续拍摄到的图像内容,雪豹母亲“魏”历时五年共孕育了3窝9只幼崽,全部健康成活。这个案例看起来仅是一个个案。而事实上,在雪豹的世界里,由于它们栖居于环境严酷的高寒山地,同域分布的食草动物相对较少,捕猎难度大,雪豹幼崽在1岁之前的死亡率通常非常高,有专家估计这可能超过80%。而卧龙的雪豹种群则显示出非常高的种群活力。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施小刚:我们这几年通过红外相机的监测,发现了卧龙带崽的雪豹至少有6窝以上,基本上每窝带的崽是2至3只。

  那么,卧龙雪豹独有的生存秘诀在哪里呢?仔细查看红外相机数据就会明白,拍摄到雪豹的同点位的红外相机,即使布设位置通常在海拔4000米以上,仍然会有许多雪豹之外的野生动物入镜,它们中包括岩羊、扭角羚、绿尾虹雉、藏雪鸡等,几乎都存在于雪豹的食谱名单中。此外,卧龙保护区已经历长达60年的严格保护,给包括大熊猫、雪豹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营造了一个少人干扰、宜于栖居繁衍的良好生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一只成年的母雪豹每次繁殖每窝大概是2至4只幼崽,这些幼崽能否成功长大,实际上取决于这个地方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在邛崃山这个地区,我们目前的监测记录显示,一些成年母雪豹能够连续地、成功地繁殖,而且每一窝有3只甚至3只以上的幼崽能够成功存活下来。一方面反映出了这里的猎物种群非常充足,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地方少受人为的干扰,人们对它的保护起了作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