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大数据观察·践行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2025-01-06 23:14:07 来源: sp20250106

  图①:工作人员在检测水质。   图②:刚刚捕捞出水的冷水鱼。   图③:初级加工车间内,工人在对刚刚捕捞出水的冷水鱼进行加工。   图④:工人在辅助收网。   以上图片均为永靖县委宣传部提供

  数据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起!”一声号子,伴着清晨水库的粼粼波光,沿着宽阔的水面传向远方。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渔场,一个网兜从水下被缓缓拉出,近百条鱼随之出水,每条都有7斤多。

  拉起网兜的并不是工人,而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臂。

  “这是我们设计的作业平台,一上午用机械臂能捕捞8吨多鱼。”看着有序作业的平台,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耀祥很是感慨,如果纯靠人力捕捞,几十个人围在网箱边,干一天都完不成。

  机械臂下,平台上的传送带匀速运行,一条条鱼排列其上。经过工人的初步处理后,它们又顺着传送带,直接进入运输船的保温箱,被覆上一层层冰块,维持在4摄氏度、以最鲜活的状态被运往加工车间。在这条高效的流水线上,处理鱼产生的垃圾也被全部收集。

  如今,在刘家峡水库渔场,全程机械化的捕捞平台,代替了传统的捕捞船。

  捕鱼设施化程度高,养鱼的时候呢?

  刘耀祥手一指,不远处,两列方形网箱整齐排列,这是专为育苗准备的。每个长宽深各10米的网箱里,都有2万尾刚刚孵化出的鱼苗。渔场养殖的主要是鲑鳟鱼类,这些原产于外国的冷水鱼是怎么“游”进西北内陆渔场的?

  原来,刘家峡水库渔场水温稳定,溶氧量、pH值等指标优异,是养殖冷水鱼的优质地域。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在国内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市场需求广阔、价格优势明显。在长期探索中,这些鲑鳟鱼在刘家峡水库渔场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耀祥介绍,方形网箱的网格空隙小,符合幼苗成群生长的环境要求,“经过9个月,这些小鱼苗会从20克长到400克,然后才能进入更大的圆形网箱里。”

  在这两种网箱之间“搬家”,却是个不小的问题。从方形网箱转运到圆形网箱,如果采用捕捞的方式,很容易擦伤幼苗。如果幼苗被刮掉了鳞片,或相互撞击而受伤,就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鱼群发生病害。

  如何解决“搬家”的问题?

  一个特殊的转运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平台由3个部分组成——吸鱼泵、分级器、计数器。

  转运时,由吸鱼泵先将幼鱼整体吸入,流经分级器时,机器根据幼鱼不同的生长情况,按照大小、长短等标准,将其划为4个级别,流向不同的出口。而在出口端,分别安装了智能计数器,可以精准计算不同级别幼鱼的数量,提醒工人及时操作。

  “我们设计的这一套转运设备,最多可以一次安全转移近10万尾幼鱼,大幅提升了效率。”刘耀祥说。

  就这样,从鱼苗孵化到捕捞出水前,这些冷水鱼虽然换了3次环境,但一直处于未离水状态,减少了损耗和病害风险。

  几十米外,一个直径30多米的“大圈”进入视野。“水面上看是个圈,水下有15米深呢!2万多尾鱼要在这里生长14个月。”刘耀祥解释,这套设备叫作深水抗风浪圆形网箱。相比传统的小型木结构网箱,这个“大家伙”所承载的水体大,更接近于自然,鱼类活动范围广,生长更快、病害更少。

  除了“住得好”,鱼也要“吃得好”。每天,渔场的水上平台都会利用智能化控制设备,根据当天的温度、水质情况等,计算出投饵量。随后,投饵船载着饵料来到每个网箱前投喂。如果只靠人力,拿一袋饵料倒进去,投放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只见工人操控机器,不到5分钟,饵料便按照数量和方位匀速喷出,均匀进入网箱水体,既提升了投放效率,还保证饵料不外溢。

  集约化的规模养殖也减少了污染风险。水下,72个网箱底部全都安装了粪便污物收集装置,鱼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废物都会沉淀到一层特制的“密布”上。水上,吸污船定期吸污,并通过岸上的排污管网集中处理。当地还训练潜水员,用洗网机清洗网箱设备。

  在初级加工车间前,随着发动机启动,牵引机的悬索将一个个保温箱从运输船上提起。3分钟内,1吨鲜鱼被抬升60多米,稳稳落在高处的叉车架上。随即,这些鱼被运往车间,通过自主设计的清洗、冷却和包装生产线,一条条鲜鱼被冷却包装,等待运往各地。

  加工厂的3个大型冷库外,几辆冷链车蓄势待发。“城乡公路和高速路网越修越密,冷链物流技术非常成熟,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刘耀祥说。一套流程下来,从捕捞到成品运输,全程不超过2小时。

  依托订单化销售模式,来自刘家峡水库渔场的鲜鱼用不了48小时,就能出现在周边省份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上。“依托科技创新,我们水产养殖的质效更高,设施更齐全,内陆渔场成了科技粮仓!”刘耀祥说。现在,文祥渔业拥有各类专利20多项,年养殖各类冷水鱼产量超过3000吨。

  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学文介绍:“截至去年底,永靖县水产品年产量达7000吨,总产值近2亿元。同时,引进了智能化控制技术、水质监测系统等,并鼓励养殖企业探索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水产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发展,完成对50多家养殖场养殖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省养殖池塘面积5万余亩,养殖网箱面积510亩,工厂化养殖车间4.4万平方米,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

  

  版式设计:张丹峰、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8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