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熬夜、抽烟喝酒……哪些危险因素易诱发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4-10-09 23:19:57 来源: sp20241009

  哪些危险因素易诱发糖尿病?

  饮食不规律、久坐、熬夜、抽烟喝酒等都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颖指出,饮食不规律、久坐、熬夜、压力大、缺乏运动,抽烟喝酒、睡眠不足等都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 哪些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王颖: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前期病史;年龄≥40岁;体重指数(又称为BMI,计算方法为体重/身高的平方)≥24.0kg/m^2,中心性肥胖(即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缺乏体力活动者;有巨大儿(即出生体重≥4.0千克的胎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有黑棘皮病者;甘油三酯>2.22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者;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者。

  2 糖尿病对身体有何危害?

  王颖:糖尿病本身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并发症却高达100多种,是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3 血糖越低越好吗?

  王颖:健康人群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经常锻炼以及定期体检等预防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加强血糖监测,若化验血糖异常,应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或尿常规等相关检查。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遵医嘱定期复查。

  有部分糖尿病患者错误地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也是相当危险的。糖尿病患者往往较为耐受高血糖状态,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导致脑死亡。

  4 低血糖如何自救?

  王颖:许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会选择点心、馒头等主食来缓解,这种做法并不是最恰当的选择。针对低血糖的救治要争分夺秒,应该迅速进食蔗糖、蜂蜜、果汁等食品,这类食物可以快速被肠道吸收入血,尽快缓解低血糖症状。而淀粉类食品如馒头等属于多糖类食物,需要经过代谢分解生成单糖(葡萄糖或果糖等)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此外,服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不宜使用蔗糖(白砂糖、绵白糖、方糖或冰糖等),一定要补充葡萄糖。

  5 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水果?

  王颖:控制每日总热量,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合理分配膳食中糖类、脂类、蛋白质的比例,荤素搭配,细嚼慢咽,不要暴饮暴食。维持标准体重,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如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6 如何运动更健康?

  王颖:运动可以实现人体能量的支出,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骨骼肌细胞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加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减少糖分在血液中的累积,对降低和改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

  大多数专家、学者推荐糖尿病患者餐后1至2小时进行体育锻炼,认为此举有很好的降糖作用。研究发现,餐后90分钟运动比餐后30分钟及60分钟的降糖效果好,而餐后30分钟进行的降糖作用最差,因为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而餐后立即运动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新京报记者 刘旭

  ■ 对话

  垂杨柳医院开展糖尿病联合义诊,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接受新京报采访

  “糖尿病患病人群正日益年轻化”

  11月13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医师与护士在门诊大厅开展糖尿病联合义诊活动。此次义诊活动主要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测血糖、测血压,发放科普资料。据统计,在2个多小时的义诊活动中,各科医师接待患者超200人次,测量血压约100人次,测量血糖约15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约200份。

  就有关糖尿病的一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参加此次义诊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饶翀。 

  谈 联合义诊

  患病5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多出现并发症

  新京报:为什么这次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一起做义诊?

  饶翀:糖尿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发现血糖升高,建议尽快上内分泌科进行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推荐所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年至少上眼科查眼底1次,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发生。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足部感染、溃疡或坏疽。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进行,因此,在此次义诊中,由内分泌科牵头,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共同参与。

  新京报:义诊过程中发现病人的情况如何?

  饶翀:此次义诊活动中,我们共接诊患者超200人次,其中大部分患者为2型糖尿病,他们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这次义诊中,患病时间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相关症状,如眼花、手脚麻木、下肢发凉、尿中泡沫增多等等。

  新京报:糖尿病的表现形式?

  饶翀:糖尿病分为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了绝大多数。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还有一些患者因为血糖太高会有乏力、头晕等不舒服。大多数人得了糖尿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是体检或测血糖时偶然发现。还有一些人,甚至血糖升高多年而不知情,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尿中泡沫增多、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手脚麻木等,这才发现原来是糖尿病。

  新京报:糖尿病会引起什么并发症?

  饶翀: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性高渗昏迷(HHS)和糖尿病性低血糖昏迷。如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DKA和HHS除了高血糖,还会出现全身代谢的紊乱,机体缺氧,影响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低血糖轻者表现为心慌、手抖、大汗、面色苍白和饥饿感,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改变、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谈 注意事项

  患病人群日益年轻化 建议合理膳食

  新京报: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是多少?

  饶翀: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1.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35.2%,大约10个成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3个成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大家的印象中,糖尿病似乎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才会患上。目前糖尿病人群日益年轻化,跟饮食不规律,缺乏主动运动、经常熬夜、常喝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在这里也呼吁,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是科学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基础。

  新京报:怎么预防糖尿病?

  饶翀:糖尿病的预防包括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血糖偏高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居民朋友们能做到的是一级预防,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等。在医生的帮助下,尽快使血糖、血压、血脂共同达标。

  新京报:一旦确诊糖尿病,需要怎么调整饮食和生活作息?

  饶翀:生活方式的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1)控制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者,最好把体重指数(BMI)长期控制在24kg/m^2(正常体重范围)左右。(2)控制热量摄入,合理膳食:拒绝暴饮暴食,避免摄入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少喝粥,可少量多餐。若摄入根茎类食物,则减少主食的量。偏甜的水果少食用,增加新鲜蔬菜、膳食纤维的摄入,食盐每日摄入在一小瓶盖(6g)以内。(3)适当运动:推荐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联合,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抗阻运动则包括器械、哑铃、杠铃等。(4)规律作息:尽量固定起床和睡眠时间,不熬夜,一日三餐定时定点,戒烟限酒。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 预防

  戒烟、控糖、护足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下肢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被破坏,并发感染及下肢动脉不同程度闭塞,严重者常导致肌肉和骨组织坏死。糖尿病足致残率,致死率极高,早期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杨黎黎给大家讲解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控糖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根本,也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给出的控糖方案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每天定时检测血糖情况,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时,及时到医院调整控糖方案。如果家族里有糖尿病患者,需更加注重饮食规律和生活规律,定期到医院检查。

  戒烟

  吸烟对糖尿病足的影响非常大。临床中发现,吸烟较多的糖尿病足患者比不吸烟糖尿病足患者病情更严重,预后差,截肢率高。吸烟会导致血管痉挛,细胞受到损伤,加重并加速血管硬化,使破溃处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局部发生坏死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护足

  日常洗脚泡脚,水温不要超过40℃,保持皮肤润泽,避免干燥。穿宽松舒适鞋子,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防止擦伤。避免修脚、剪趾甲等造成足部皮肤的破损。有些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出现皮肤破损时未给予足够重视,自己或者家属换药不规范,或是没能得到系统治疗,溃烂范围逐渐向近端扩大,导致截肢。

  新京报记者 刘旭

  定期查眼底可延缓“糖网”病变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眼病之一,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北京市隆福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赵海亮指出,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病程和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越长,患病率越高。

  “病程10-14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是26%,病程15年以上者患病率则达到63%。血糖控制水平越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越高。”赵海亮表示,高血压、妊娠、高血脂、吸烟、肥胖、某些药物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高风险因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发觉影响视力时,多数已经较严重。“糖网”常见典型的临床症状有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或遮挡感、眼球胀痛或持续发红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眼科就诊。”赵海亮强调。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延缓病变进展,避免视力丧失。赵海亮提醒,定期随访、接受必要的治疗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合理治疗可以控制或延缓病变发展。其中,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5年内筛查眼底;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应尽早筛查眼底;糖尿病患者如欲妊娠,应在妊娠前或妊娠早期筛查眼底;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筛查眼底后每年复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复查1-2次,如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应缩短复查间隔。

  “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了解相关知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稳定血糖,定期随访观察,避免和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赵海亮建议,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严格控制血糖,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餐后2小时低于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严格控制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伴有肾脏病变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严格控制血脂、加强体重管理、积极改善眼底微循环、防止微血管形成、戒烟少酒、积极预防贫血等。

  新京报记者 刘旭 【编辑:陈文韬】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