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24-11-21 23:13:49 来源: sp20241121

  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提出九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今年,他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对应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取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站在更高起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要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适应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支撑。

  二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如今,我们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因素显得尤为关键。未来,要从保护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领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政策能够引领其发展方向。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天然的人口红利,通过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产业模式融入既有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业创新的自主培育,在一些核心产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面临“卡脖子”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要求我们通过产业政策由侧重产业的规模扩张向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化更新,把诸多优势整合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竞争主动权。

  一方面,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政策上更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适度超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树立正确导向,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和结果导向,减少过渡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不合时宜、不符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产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集群发展,特别考验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

  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天然优势,用好用足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这不仅能够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工业基础,对区域内部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本区域特色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区“闭门造车”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尝试在大区板块、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以此汇聚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合力。

  与此同时,要避免简单的生产要素堆叠。切忌以生产要素的机械化、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意愿动力,“顺水推舟”搭建创新集聚平台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营商环境改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在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政府既要增强“店小二”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制度法规等营商软环境,又要重视配套,提升宜居水平硬环境。

  具体而言,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有如下几个主要方向:

  一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为企业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要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励企业创新的制度,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

  二是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多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各方面主体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行为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协作。政府要从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引导科技创新相关方支持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培育真正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创新土壤。

  归根结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让社会各界共同凝聚而成的强大合力成为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宝贵优势。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开艳 何畅 【编辑:房家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