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复苏:阻力盘桓,动力勃发

发布时间:2024-12-08 16:38:04 来源: sp20241208

原标题:世界经济复苏:阻力盘桓,动力勃发

【2023全球形势盘点】

2023年,世界终于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进程。发展中经济体表现更为出色,释放强劲动能,支撑着世界经济向好发展。然而,国际局势的持续动荡,疫情对产供链的持久性负面影响等仍严重拖累复苏步伐。从长远来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美西方发达国家积累的经济风险有可能爆发。未来,全球各国亟须协同一致,进一步加强多边合作,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

动荡与分化拖累复苏进程

2023年,全球经济继续从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负面因素中缓慢复苏并展现出韧性,但增长仍然缓慢且不均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间,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8%,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或将达到20多年来除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时期外的最低水平。

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分化态势。不仅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间存在分化,二者内部也同样呈现出分化特征。IMF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其中,美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被上调至2.1%。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弱于预期,被下调至0.7%,陷入衰退边缘。英国的状况更差,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仅为0.5%。日本的预期经济增长率则被调高至2%。

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IMF预测其增速将整体小幅放缓,从2022年的4.1%放缓至2023年的4.0%。受美元高利率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南部非洲预期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0.8%,中东为2%。在拉美国家中,巴西、墨西哥等几个重要的经济体实现了3%以上的增长,预期2023年拉美增长率可以达到2.3%。在亚洲,东亚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地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形势都比年初预期的好,东盟表现稍差,但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2%以上。

形成世界经济动荡和分化,进而造成复苏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持久性负面影响。疫情期间,国际物流受阻、贸易和投资发展停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度断裂。尽管各国都竭力修复,但在众多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下,国际物流和供应链已无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因此,世界经济失去了健康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

第二,世界各国遭遇空前的能源危机。全球用于能源生产的大部分原材料价格都非常高,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原材料价格暴涨,从而使能源价格大幅提高,推升了各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能源价格的剧烈震荡还会增加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投资愿望,对企业投资形成阻碍。

第三,全球性通货膨胀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能源危机带来能源价格暴涨,并引发通货膨胀。各类成本上升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投资意愿不足。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通货膨胀会使其全球布局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营利模式也难以为继。通货膨胀还会造成供应链断供以及企业的生产运能不足,从而动摇企业的发展基础,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抑制世界产出增长。

第四,各国为抑制通胀而提高利率,造成了流动性偏紧的局面,并直接抑制经济增长。截至2023年底,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将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基准利率在5.25%至5.5%之间,欧元区为4.5%,英国为5.25%。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水平更高,南非基准利率为8.25%,巴西为11.75%,俄罗斯高达15%。高利率必然会限制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在控通胀的同时拖累经济增长。

第五,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和全球贸易收缩。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金融制裁,造成俄罗斯金融市场大幅动荡,西方资本纷纷撤离,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今年又爆发了巴以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的碎片化。此外,美欧推动对华“去风险”使全球贸易收缩。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3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仅为0.8%,远低于2021年和2022年的水平。

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的亚太力量

今年以来,美国为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多次上调联邦利率,不断强化“软着陆”预期。从效果来看,11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已降至3.1%,且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折年率为4.9%,为2022年以来的最高值,并实现连续五个季度的正增长。其中,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分别贡献了2.7%、1.5%的增长,均为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正因如此,IMF在10月的报告中调高了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随着美国债务上限的紧张问题得以化解,以及瑞士和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遏制金融动荡,同今年上半年相比,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金融风险趋于缓和。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内部的分工合作十分密切,亚太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2023年,亚太地区释放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IMF报告显示,尽管遇到一些不利因素,2023年亚太地区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从2022年的3.9%提升至4.6%。这是因为,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是亚太合作的主旋律。今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增强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于年初启动,有望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投资效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亚太地区,中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韧性凸显,各方面指标都展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发力,涵盖了降息、降准、减税、鼓励房地产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政策效果十分明显: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11月,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44.5%,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态势愈发明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近年来加大了科技投入和支持,优化了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截至10月底,中国已建成5G基站32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8.1%,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不仅如此,当前汽车产业链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突破10万亿元,超过了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包括新能源、半导体、电子、通信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望突破15万亿元,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发生积极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

IMF等权威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充分肯定。据其预测,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亟须积极应对。一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仍将持续,因此未来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将继续在高位徘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将因此受到冲击。二是高利率的负面影响将在未来显现,尽管目前美国经济增长似乎未受到高利率的显著冲击,但紧缩性政策的效应存在时滞,未来不仅会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拖累,而且高利率还会引发金融动荡,美欧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产生溢出效应,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不断深化,从而冲击全球金融稳定。三是美国对华打压和遏制的战略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可能还会在科技领域对华实施封锁,在经贸领域继续“去中国化”,通过“友岸外包”等方式孤立中国,人为割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

因此,未来世界各国应加强多边合作,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且抢抓新机遇,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动力。

首先,要妥善解决地缘政治冲突,积极恢复多边合作并修复全球产业链。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是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产业链被人为割裂。因此,妥善消除各方分歧与冲突,各经济体之间加强多边合作和贸易往来,提高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降低贸易壁垒,才能使全球经济迈向稳定发展之路。

其次,要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前最为迫切的议题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应对通胀、应对气候变化等。发达国家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畅通各国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机制,增进各国和地区的互信与互利,解决好全球性挑战,为世界经济复苏扫清障碍。

最后,要抢抓新机遇,提升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重视数字化对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数字化及其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还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各方需求,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国际社会的公平和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绿色和低碳转型。绿色和低碳转型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增加收入,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从而提升能源的安全和效率,降低能源的依赖和成本,最终提升世界人民的福祉。

(作者:王孝松,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编:杨曦、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