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集群“针灸”榆林古城,绣花功夫传承文化蓄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16 23:03:09 来源: sp20240916

原标题:建筑师集群“针灸”榆林古城,绣花功夫传承文化蓄未来

榆林古城作为塞北仅剩的一座空间形态完整的明清古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冠以“九边重镇、塞上明珠、黄土记忆、非遗之乡”等美誉。面对人口老龄化、文化流失、废旧空间闲置、城市活力减退、文旅发展缓慢等问题,榆阳区委、区政府采用集群设计的方式,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建筑师进行首批榆林古城院落更新。以针灸式改造的方式进行空间改造,植入创新业态,实现闲置院落功能和产业的置换,持续赋能古城提质升级;采取策划先行、运营前置、设计定制的操盘方针,根据古城发展需求进行动态更新,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榆林工业学校前身为榆林师范学校,曾经是榆林文化中心,如今已闲置荒废,现存有一组三层老窑洞建筑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作为主创建筑师,重新塑造了“城墙-寺庙-文青部落-民居-钟楼”的城市秩序和“低院-窑院-中院-高院”的空间秩序,打造榆林首个面向全国的“榆林古城文青部落”。文青部落作为榆林非遗之城的支点项目,将成为面向学院体系、非遗传承人、文艺青年及游客的开放平台,打通设计、艺术、非遗产业的全过程产业链,推动古城非遗产业升级。

原晋剧研究会项目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普济寺上巷,靠近万佛楼。建筑形态为围合式院落,由一座一层建筑及一座二层L形建筑围合而成。目前将民宿微型舞台作为展演空间,打造可交流、可传承、民族的、世界的“陕北民歌会客厅”。建筑以实墙面与花砖墙相结合,虚实结合,表达建筑的轻盈体态,打造惬意的民歌会客厅氛围与休闲的民居环境。建筑外墙面采用白水泥作为主要材质,以简约的建筑语言与周围的古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古城之中的一点清新。内部空间延续建筑外立面清新自然的形象,以白砖装饰墙面,打造轻时尚、慢生活的情境。

原区招待所及民宅院落融合当地自然美学和人文风情,融入游客服务、餐饮、历史展示、文创展销等功能,融入本土文化,提供现代化硬件设施,满足外来游客住宿与古城居民活动的双重需求。

原工行大院位于榆林古城北大街,北临凯歌楼、鼓楼,南靠钟楼,院内建筑总体风貌较好并且各具特色。以“榆林古城、塞上绿洲、丝绸之路、塞外明珠”为核心灵感,将旧建筑改造成具备不同功能和属性的办公空间。整个改造过程坚持“保护更新修旧如旧,再生共生微小介入”的理念,保留历史文化价值,注入现代元素,让老建筑物焕发新生命力。

南门工贸院位于古城入口处,在古城“非遗文化产业”整体定位下,将工贸院室外场地、临街商铺和地下超市转化为户外休憩庭院、游客服务中心和老城更新体验厅,使之蝶变为榆林古城靓丽的对外门户,作为古城游览观光的服务窗口、文化实践的展示空间,迎接新社群,焕发新活力。

榆林古城内的新华书店被重新定义为榆林古城文化会客厅,围绕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搭建一个促进文化传播的文创枢纽性平台。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对业态进行升级,形成新旧关系的对话。将原有新华书店南侧四合院改造为复合式传统文化空间,满足古城接待、会客宴请、办公休憩的一站式古城客厅功能。

目前,榆林古城集群设计改造正在有序推进、落地实施,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主客共享”的当代活力古城。

(责编:杨虞波罗、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