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

发布时间:2024-12-14 11:43:06 来源: sp20241214

  作者:李艳艳(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加强技术研发、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者既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性要素,又是体现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的渗透性要素,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从而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提升劳动智能化水平,发展劳动者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劳动者的体力脑力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如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劳动者正在迅速地从生产过程之中转向生产过程之外,劳动者参与生产力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顺应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劳动的智能化水平也应该得到显著提升。可以说,劳动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之“新”的核心标志。

  因此,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使更多的人类劳动对象转化为智能化运行程序,从而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使更多的人类劳动从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转向创新性的劳动,从而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经从2012年的324.7万人年上升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但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需求相比,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完善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才合作机制,促进尖端人才交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营造创新文化,宽容失败,免除劳动者勇于创新的后顾之忧。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劳动者的创新实践。培养劳动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引导劳动者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学会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第二,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新的劳动者这一关键生产要素配置其他要素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如今,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行业、全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明显。由数字产业化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要求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求劳动者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多种技术、产业、业态之中,进行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

  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相关职业占据六席,综合热度居高,薪资水平也较可观。新职业的产生、职业之间的迅速转换,反映出我国产业数字化正在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劳动者既有条件也有必要从事多种活动,既实现个人兴趣又推动社会产业发展。为此,要支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相互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劳动者跨学科学习,参加跨学科项目,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性的能力。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中,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让劳动者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提高技能和增长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开展创意训练、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劳动者进行创新思维和跨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雷柯、刘梦、刘艳杰、张士英、刘茜、董山峰、马跃华、张国圣、李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晖)

【编辑:刘阳禾】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