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要义和精髓

发布时间:2024-11-19 17:39:13 来源: sp20241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要义和精髓,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等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此,重点可从以下方面深入理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从奋斗目标、发展理念等多方面论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其原创性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奋斗目标,赋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的内涵。他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他强调,“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三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在总体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定了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围绕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联系在一起,作出原创性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明确经济发展的主题和第一动力。新时代我国经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前人未曾遇到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变化,适时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关于新发展理念以及对于经济发展主题和第一动力的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不仅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后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要义和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过程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一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为“两个结合”,并强调坚持好、运用好一系列立场观点方法,实现了方法论的新飞跃。

  对于“两个结合”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行了深入阐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同时,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坚持好、运用好一系列立场观点方法。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包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其中,人民至上体现根本立场,自信自立体现精神特质,守正创新体现理论品格,问题导向体现实践要求,系统观念体现科学方法,胸怀天下体现世界情怀。这“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创新是对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经济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改革方法论和经济工作的具体方法,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新时代,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战略定力,坚持运用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时代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正是有了“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基础和一系列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能够指导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并在实践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放射真理的光芒。新发展阶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和世界经济形势还会发生深刻变化,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只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论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论,目的在于应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汇聚起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确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

  三是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经济面临新挑战的复杂形势下,更要增强信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五是一以贯之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上取得新突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六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八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南开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逄锦聚)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