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写真)从“老龄”到“全龄”,社区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10-24 17:28:59 来源: sp20241024

   中新社 兰州11月27日电 题:从“老龄”到“全龄”,社区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间

   中新社 记者 丁思

  “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农场”“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在中国,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间。

  番茄炒鸡蛋、土豆炖鸡肉、酸菜粉条、紫菜蛋花汤……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甘肃省兰州市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老中青”组成“饭搭子”正在此就餐。

   中新社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中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食堂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共享农场等多元功能,甚至成为举办烘焙活动、协商议事等培训讲座的交流空间。

  被称为年轻人“精神夜宵”的“青年夜校”也陆续在多地社区食堂展开。兰州“90后”上班族刘铭正在参加夜校的书法学习,在他看来,“社区食堂是夜校开展的好阵地,社区内老人发挥余热倾囊教授,满足前来充电学习的年轻人多元需求,也让食堂服务可延续到夜宵,何乐而不为?”

  “社区食堂并不仅限于解决老年人的温饱,用‘吃饭’这个切入点去和老年人打交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法国留学12年的“90后”张弛,28岁回到家乡创业,现为前述兰州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

  张弛说,该社区食堂是当地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目前已得到周边上班族的青睐,成为全龄友好的食堂。该机构还将依托食堂,聚焦社区居民“一老一小”、家庭成员等,推出周边游、亲子活动、社区夜校等活动。

  74岁的兰州老人幺贵生每日必到该养老服务中心打卡。“上午有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打太极和八段锦,下午也有固定的‘棋搭子’一起切磋,跟以前上班似的,让我的生活充实又规律。”

  每年冬天,找寻排练场地是68岁兰州老人陈涵和乐队成员最为发愁的事情。“外头冷,室内又要花钱;线上排练,有的老年人又不会操作,现在安心了。”陈涵26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说,“面对面交流是最通畅的,在社区食堂可以吃饭,还可以玩,暖胃又暖心。”

  “社区食堂的意义非常重大。”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周亚平26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分析说,随着社会老龄化、原子化、少子化发展趋势,独居老人的规模将持续增长,可以“小食堂”兜底“急难愁盼”,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食堂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能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今年7月,中国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社区食堂再迎“建设热潮”,不少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

  周亚平说,公益性是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共享性是社区食堂长远发展的动能。社区食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而要在此基础上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务业态。唯有内外发力,才能将社区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完) 【编辑:张子怡】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