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风劲扬帆

发布时间:2024-12-28 00:51:52 来源: sp20241228

文旅消费市场火热,“爆款”影视剧不断涌现,文化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如今,我国文化业态“百花齐放”,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总量规模稳步增长,更在改革创新的步伐中持续优化升级。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0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风劲好扬帆,文化产业正阔步行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多点开花,文化消费亮点频现

从小镇旅店到乡野茶园,从陇上江南的美食餐厅到西南边陲的乡村图书馆……如今,一批县域景点日渐成为新晋网红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去小城“反向旅游”。

“我们看了民俗表演,买了麻柳刺绣、核桃饼。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很多精彩的文化活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游客谢建平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汉王老街游玩时发出感叹。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小城旅游火爆,源自各地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开掘。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朝天区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新亮点,让游客感受特色民俗文化。“荣乐古街第二届汉唐文化旅游节、《梦回三国》沉浸式实景演艺等系列主题活动让人印象深刻,多元产品搭建了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文旅消费新场景。”谢建平说。

不仅仅是旅游火爆,文化产业各领域消费需求集中释放,舞剧、演唱会、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同样热度不减。今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3.44万场,同比增长10.66%;票房收入达20.84亿元,同比增长37.17%。电影市场同样活力满满,今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突破80亿元、刷新纪录,刚刚过去的“五一”档,票房和观影人次均超过去年同期。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体现出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04元,同比增长17.6%,占当年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10.8%。从市场主体看,2023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明显快于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整体水平。

跟着影视剧“打卡”旅游;为一台演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及“村超”“村BA”火热“出圈”,助力体育消费持续升温……文化消费市场亮点频现,影视、演出、体育和文旅产业互相促进、双向奔赴。

近期,影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火了新疆旅游。不少游客被剧中景色吸引,来到阿勒泰“打卡”游玩。影视和文旅深度联动,形成文旅市场的一大风景。“来阿勒泰旅游的人多了不少,现在我们酒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一家酒店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类消费场景,发展势头强劲。穿汉服、戴花簪等国潮消费成热潮,各大博物馆“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畅销,非遗工坊里聚集着观摩学习的年轻人……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激发了新的消费活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大众日常生活。

“当前,文化消费增长态势喜人、发展潜力巨大,在促消费、稳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充分显示出经济恢复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文化消费活跃,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说。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向“新”提“质”

在屏幕前“畅游”数字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与“数智人”交互对话,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穿越”到西夏王朝……近日,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赋能成为一大亮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各式各样的沉浸式场景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文化产品的互动感、体验感、叙事性不断增强。

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以此催生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和最具成长性的力量。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云旅游、云展览、网络直播、数字阅读、数字文物等改变了出版、文博、展览、旅游等传统业态,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业态增长强劲。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伍俊龙认为,培育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需要提升文化装备和文化消费终端的科技价值,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消费,通过科技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创设新场景适应文化消费偏好,积极促进更多具有交互式、个性化、数字化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费发展。

人工智能快速崛起,给文化产业生态格局带来巨大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互联网企业相继推出“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混元”等大模型,为文化创作、文化传播等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大模型技术目前正在文化产业领域加速探索落地,将其应用于文本创意和写作中,相当于让人们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沟通、共创的虚拟助手,可以进一步释放想象力,提高创作的效率和质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表示,“文化+科技”正全面打通文化创作、消费、传播等环节,不仅丰富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促进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抓紧前沿技术,抢抓未来先机,加强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创新管理方式,对数字时代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型经营模式等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保护新业态发展。

丰富供给,文化魅力多彩呈现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品质文化供给。近年来,文化各领域“爆款”力作涌现,为人们贡献了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等电影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国产电影类型题材和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等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高品质的文化作品感染人心,充盈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年来,文化工作者聚焦精品创作,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推出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网络文学与微短剧产业“井喷”式增长,成为近两年文化产业领域备受关注的现象。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亿人;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数据,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与此同时,网络文学题材更加多样化,并更多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非遗传承、中国古代神话等元素火热,体现出消费者的新偏好。

节奏明快、类型丰富的微短剧也深受市场欢迎。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一批制作精良、品质在线、市场表现喜人的头部精品微短剧涌现,为行业树立阶段示范标杆,带动后续作品提质进阶。

与此同时,优质的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微短剧、网游等文化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刮起“中国风”,成为文化出海新的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海外视频平台上线了中国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影视剧,播出范围覆盖全球超190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IP的独特魅力。今年2月,阅文集团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举行全球华语IP盛典,发布了2023全球华语IP榜单,榜单中“出海”作品比例近七成。

这些作品创新了文化表达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了更加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海外访问用户约2.3亿。

专家表示,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文化产品内容质量的把控成为当务之急。要关注作品同质化、缺乏原创性等问题,进一步推动精品化、高品质创作,提高监管水平,把握好内容质量和精神内核。同时,要进一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出既有本土市场效应又适应海外用户喜好的文化产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记者鲁元珍)

(责编:王仁宏、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