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23 12:25:04 来源: sp20241123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必然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为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指明了方向。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从而保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经济增长,几千年来世界人均产出并没有明显提升。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工的深化形成迂回生产方式,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世界人均产出持续提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飞跃发展,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速,进入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前制造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同样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部门残缺不全,重工业几乎为零,只有少量轻工业。此后,逐步搭建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规模和效率快速增长并带动农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规模也迅速扩大。2023年,我国GDP超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工业化不仅推动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带来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提升。工业化的进程也可以看作是新的产业形成或新的生产方法创新运用的过程。工业化必然会伴随着大量创新性活动,包括推出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形成新的组织等,从而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工业发展对产业体系效率的提升也具有主导作用,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和传播,主要在工业领域实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工业化并无止境,要想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必然需要依靠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工业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但其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钱纳里等学者根据工业部门产出和就业比重变化,将工业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认为随着总需求水平和要素结构的变化,工业部门比重会呈现倒U形曲线变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工业部门比重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发展过程。然而,工业部门比重的下降,并不代表工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减弱。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使用者和传播者。正因为工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核心战略。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但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我国工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工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重要领域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发展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根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建设工业强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其叠加了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化、智能化以及更好利用人力资源等新要求,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的实现,而且要关注人民福祉的增进,让工业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赋能为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三是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应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各类商品和要素资源充分畅通流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更好配置资源、开拓市场。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新形势下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主要是指经济的结构、效益、自主性、竞争力等;量,主要是指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等。新型工业化将推动经济的质和量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并进。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安全水平、能效水平等,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强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求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并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必然带来内需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通过发展优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先进制造,更好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发展优质制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低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超出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产业发展尚不能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制约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发展优质制造,就是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提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多层级的需求。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多数材料、组件都能在我国找到本土供应商,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求,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然而,由于部分产品技术相对落后,制造工艺水平还不够高,在性能和品质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一些原材料和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改进,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发展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新技术应用场景优势。我们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双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也是我国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积极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具有丰富的新技术应用场景,能够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良好条件。发展绿色制造,就是要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对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进一步完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这不仅能有效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带来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国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这种人才优势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就能够释放人才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业领域,不仅体现为技术、工艺的先进性,也体现为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供应链等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就是人才。发展先进制造,就是要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良好创新生态,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我国人才优势,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活力。

  (原 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经济日报 【编辑:张子怡】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