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医疗救护队:撑起航天员生命安全“保护伞”

发布时间:2025-01-09 15:42:27 来源: sp20250109

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守护神舟英雄平安“回家”,他们已备勤120多个日夜;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护卫祖国航天事业“腾飞”,他们已默默坚守了20个春秋……他们是神舟医疗救护队,承担航天医疗救护任务,广袤的戈壁印刻着他们的担当,他们是坚守者、保卫者、逆行者。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点小小的差池、失误,都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巨大伤害。

作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神舟医疗救护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至今,医疗救护队圆满完成12次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11次返回舱回收医疗保障任务。

每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医疗救护队以创新为立足根本,明确“万无一失”的保障目标,把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伤病情作为医疗救护训练演练的重中之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互补全覆盖、老中青搭配成梯次、名医专家当领衔的医疗救护团队奔赴大漠深处,把“着陆场就是战场、救得好就是打胜仗”当成自己的第一使命,精心组织实战演练,全装全员空地合练。

今年国庆假期的第3天,飞机载着医疗队从首都机场径直飞向西北大漠,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神舟医疗队员早已到达东风着陆场,一场持续10小时的搜救演练在这里悄然进行。

随着主着陆场总指挥“演练开始”命令的传来,一架架直升机直抵搜救现场,100米高空陆航直升机舱门豁然打开,机组人员在巨大的轰鸣中冲神舟医疗救护队员朱明高喊“准备好了吗”,其旋即坚定的竖起拇指,抛出绳索、压紧膝盖、奋力蹬出、握稳刹车手……一整套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稳稳降落在西北戈壁滚滚黄沙中,在风沙弥漫中,有条不紊的救治迅速展开。

“这场演练从白天持续到黑夜,主要针对航天员‘被动出舱’后可能出现的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物理性损伤进行实施,目的是提升医疗救护队员快速判断伤情和开展紧急施救的能力。”医疗救护队员们说,锻造“拉得出、上得去、救得好”的卫勤保障力量,是医疗救护实战化训练演练的“主攻点”。

20年来,医疗救护队员步履不停,把每次任务当成一个崭新的课题,不懈探索,顽强拼搏,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项创新成果。

神舟五号,首次航天救护,他们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逻辑推论,形成并验证了一套完备的航天医疗救护程序,填补了航天医疗救护领域的空白。

神舟七号,首次采取“一机盯一人”的办法展开施救,有效提升了夜间搜救保障能力,为拯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神舟十一号,首次冬季返回,他们开展野外低温微光条件模拟急救演练,在-18度的冬夜每小时进行户外实测,最终探索出一整套极寒条件下增温保温办法和救治措施。

神舟十二号,首次开展飞船待发段、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和返回搜救段的全过程医疗救护保障,针对航天员在轨时间长的实际,系统形成了“抗疲劳、防差错”9大类93种医疗救治预案,为后续载人航天医疗保障提供了有益经验。

神舟十四号、十五号,首次“太空会师”,面对非正常情况返回可能陡增的新挑战新要求,医疗救护队再次向医学高地发起冲锋,制定了10余种典型应急处置原则和伤情救治方案,筑起了一道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防护线……

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六号“一上一下”间隔时间短,面对任务转换快、准备时间紧、保障要求高、救治难度大的实际,医疗救护队员再一次迎着困难上,争分夺秒、一遍一遍地练流程、强技能,圆满完成了所有综合演练任务。

“我们不求高光,不争彩头,只求为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3次执行神舟医疗保障任务的孔祥锴笑着说:“我虽然没看过神舟发射,但我很自豪。因为每次发射成功,贺电都提到‘有关人员’,这‘有关人员’指的就是我们,这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和鼓励。”

“当苍穹奏响雄浑的乐章,我们在戈壁守望着惊天的回响;当大漠披上节日的盛装,我们在远方默默地收起行囊。航天员健康返航,是对神舟医疗救护队最大的褒奖……”这是医疗救护队员自己创作的歌曲。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医疗救护队员都会动情地说:“为航天员撑起生命安全‘保护伞’,我们甘做‘无名星’!”

(责编:赵竹青、吕骞)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