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16 11:50:17 来源: sp20241116

  核心阅读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美术理论研究是促进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美术开放多元的语境,为美术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美术理论工作者从高处着眼,观察发展新趋势;从广处用功,分析业界新现象,持续推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发挥美术理论研究在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创作实践、引领审美风尚、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拓进,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聚焦主题创作

  助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创作的深度与理论的涵养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理论工作者潜心学术,在探求艺术规律、赓续传统文脉、引导创作实践的道路上接力前行。如何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观照现实生活的美术佳作?离不开主题性美术研究成果的引导。

  近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使相关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为健全新时代美术创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吸纳一批具有丰富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名家,为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支撑。在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等单位,“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相继挂牌成立,集聚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概念研究、理论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一大批青年美术理论评论工作者包括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发表理论文章、出版专题著作,透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语境、艺术生态、创新突破等,从青春视角展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

  对近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再研究,成为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红色主题性美术创作”学术论坛等,均通过寻根溯源,引导聚力创新。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于洋《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等专著,则从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重新梳理、分析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深化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语言手法、风格形态、艺术观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彰显时代特征?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摆脱思维定式?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多个研讨会陆续举办。比如,《美术》杂志社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专题研讨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学术研讨会等,通过创作工程组织者、创作者、理论研究者等不同视角,探讨如何促生更多主题性美术佳作。

  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近期,多场重要学术活动相继举办,在“把脉”中国美术大课题、新业态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学理性的总结,为美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理论支撑。例如,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日前在成都举行,邀请来自各大美术院校与艺术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话语体系构建”等话题各抒己见,全面展现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该论坛自2018年启动以来,持续引导理论界开展基于当代中国美术自身发展现状的理论问题研究,在助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蕴藏独特文化基因。当下,中国艺术传统如何紧随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传统画学的独特性、时代性、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展开学术交流,为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推动中国画创作提供指引。北京画院举行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学术工作年会,通过分析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分享中国古代书画特别是园林书画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画研究贡献了新视角和新观点。

  如今,美术理论研究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美术家协会、美术院校、美术馆、画院、研究机构等,继承美术理论研究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活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识到,在美术研究中,不能对外来美术评价标准“照单全收”、对专业术语“机械移植”,要深研中国文化特质和艺术传统,体现中国美术特色。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撰写《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报告》,聚焦中国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历史及其特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不少学术文章着力阐释中国美术的独特性,呼吁挖掘中国美术自身主体价值。这些实践与反思进一步为中国美术理论走好自己的路奠定基石。

  开拓国际视野

  文明互鉴彰显艺术精神

  美术作品是文明之美的重要载体。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增进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进行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各国人民对共同发展的追求,也为美术创作研究开掘新空间。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画院立足敦煌文化启动美术创作工程,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等启动“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西安中国画院继“丝路文明·西安文脉”“百年历程·红色记忆”“关中长安·黄河新篇”三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后继续开展“古城菁英·长安新颜”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这些工程既生动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诠释丝路精神,也将中国美术置于国际视野之中,促进中外美术工作者交流互鉴,丰富“一带一路”主题美术研究内涵。

  走上世界舞台,方能洞察中国美术的历史方位和学术定位。作为国际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2016年在北京的召开,既使国际艺术史学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也使中国学者吸纳了国外艺术作品展示与推广、艺术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如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业已成为国际上参展国家最多的美术交流平台,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等则成为跨界交流、启迪智慧、促进合作的国际性学术盛会。近期,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美术史再出发——第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板块设计上突破中外美术史、艺术理论之间的界限,增强了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交流互动。学者们的报告中既有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也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展示对图像的新观看方式,呈现了全球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方法。中国语言、时代主题与国际视野的交织,加强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全球艺坛的关联性。

  美术理论研究的大步迈进,反映出理论工作者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的文化定位,体现出在历史研究、当代评论和理论建构方面的文化自信。持续加强理论评论建设,承扬中国美术理论传统,探索美术创作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作用,更好总结主题性创作组织和社会传播等方面的新经验,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艺术的力量。

  (作者为浙江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0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