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风历雨 延续情缘

发布时间:2024-12-25 07:35:15 来源: sp20241225

  大图:重新建成、修旧如旧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地坪风雨桥。   杨代富摄(人民视觉)   小图:拍摄于1984年的地坪风雨桥。   刘 鸿摄(人民视觉)

  地坪风雨桥上绘有各式图案。   李必祥摄(影像中国)

  初秋清晨,走进群山环绕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镇,溪水边的空气带些凉意。沿着溪流向地坪村前行,不远处一位老人正在桥边等候,那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风雨桥。“我今年70岁了,这座桥是‘看’着我长大的。”地坪村村民粟朝辉带着记者走到桥上,望着潺潺流水,思绪渐渐打开。

  桥,见证美好

  这座地坪风雨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花桥,因桥中有楼、楼中设廊、廊中有画、青瓦覆盖、挡风遮雨,故而得名。风雨桥长57.61米,宽5.2米,高7米,有140来年历史。近观风雨桥,壁板穿枋上绘有人物彩画、卷草花纹等图案,记载着侗族人民生活习俗和英雄传说等内容。同时柱、枋、栏杆等,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

  风雨桥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

  它曾是黎平县沟通广西三江的必经之地,架通了村民穿越山间河谷的道路,见证了村子的热闹时光。走上廊桥,木地板上满是无数行人的脚底磨出的印记;有些地方还留下深浅不一的圆窝,那是来往的挑担客在桥上歇息时,扁担支地磨出的印记……

  它是村民们劳作后聚会的场所。傍晚时分,做了一天农活的侗家人纷纷来到风雨桥,用唱歌的方式消解疲惫。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青年们,有的拿着芦笙,有的拿着侗族琵琶,坐在风雨桥的长椅上,用独具韵味的腔调,动情地唱着民族歌曲,夕阳下的风雨桥,温暖而热闹。

  它还是当地人的“客厅”。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会常到风雨桥上坐一坐,或聊天,或欣赏江景,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粟朝辉说,村里的大小活动,都会在风雨桥举行。

  桥,齐心守护

  除了美好欢乐,这座风雨桥曾经被洪水冲走的往事,也让粟朝辉印象深刻。

  2004年7月20日,地坪镇遭遇一场大山洪,几百名村民用铁丝、抓钩加固风雨桥。风雨交加之际,退伍军人出身的粟朝辉和许多村民在桥两边坚守。但桥还是被冲垮了,一阵轰鸣落下后,风雨桥被巨浪裹挟而去。那一瞬间,世间一切似乎都已停止。沉寂,迅速被村民们的抽泣声打破。“快,快把靠岸的柱子捞起来!”经过一下午打捞,村民们共抢救起2根20米长的大梁、8根8米长的短木梁和38件构件,其余大部分构件被洪水卷到下游都柳江境内。

  得知大部分风雨桥构件的下落,在黎平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下,几百名村民放下手里的农活,跋山涉水几十公里来到广西境内,参加搬运。粟朝辉回忆,水浅的地方大家下河推拉,水深的地方则轮换游着推、到岸上拉。经过10多天时间,大伙儿像纤夫拉纤一样,用绳索把打捞上来的28根大梁等111件构件,一根一根拉回村里,为后续修复奠定基础。运桥的村民对沿途路人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雨桥、母亲桥。我们要把它运回去,我们家乡不能没有风雨桥。”

  2007年6月,地坪风雨桥重新建成。此后,地坪镇每年正月十四举办“花桥文化节”,各族群众身着盛装,举办舞蹈比赛、侗戏表演等,歌颂保护文物精神,感谢党和政府为群众重建花桥。

  桥,传承记忆

  如今,牛羊的鸣叫,孩童的嬉笑,姑娘银饰的叮当,男子汉脚步的杂沓,依旧日复一日在风雨桥边响起。

  “中心小学就在村子的下寨,过了桥就是小学,风雨桥就像母亲一样,每天默默地载着学生过河。”地坪村党支部书记吴邦吉说。对老一辈地坪人来说,这座桥见证着村寨的变化与发展,陪伴着村民由咿呀孩童变为耄耋老人,静静守望着大家。

  “奶奶经常说,风雨桥是最美丽浪漫的桥。和奶奶一起在桥上唱歌,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地坪村7岁的小学生吴婉婷说,家里人告诉她,现在的风雨桥是冲毁后在大家的努力下修复重建的,每个人都要好好呵护这座桥。

  伴随交通越发便捷,地坪村的游客逐渐增多。为保护好地坪风雨桥,地方完善保护举措,理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一是防火;二是防雨。”吴邦吉说,侗族大歌里面就有一句歌词是“地坪花桥传万代”,他们一定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座桥,让这座风雨桥和它的故事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2日 08 版)

(责编:薄晨棣、王潇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